齐邦媛在记录里写他父母是这样子的:父亲十几岁开始在国外求学,到了结婚的年龄,祖父母帮父亲选好老婆,写信让他回来娶亲。父亲在国外思想开放,不愿意这种包办婚姻,提了几个要求,1不要跪拜,不穿红衣,脸不盖红布。不坐轿子,要骑马。2婚后太太要带着出国,一起读书。
祖父母为了让儿子回家,全部答应他,但结果只满足了让他骑马,其他一律按传统照办。婚后一个月父亲就又出国了,结婚后几年,都只陆续回来几次而已。
这样的婚姻,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名存实亡。婚后几年,两个孩子陆续出生,不要说陪伴,孩子很大了都没见过父亲。那些年温暖她母亲的一个事情,就是当初怀孕,父亲刚好回国,一日母亲想吃樱桃,他父亲走了好远的路,买了几斤樱桃用衣襟兜着回来给她母亲吃。
即使是这样没有感情基础,也没有日后靠日久生情的机会,他的父母也在战争年代相互扶持,相偕到老。齐邦媛在母亲年事已高时跟母亲聊天,问及如有来世,如有选择,母亲会选什么样的人做伴侣,她母亲说还是会选父亲,因为,他是那样一个温和的君子。这是经过一辈子后,得到另一半如此之高又平实的赞誉。
在感情第一的现代,这样的爱情遥不可及,在我们父母或更早的年代,许许多多的夫妻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生活了一辈子,虽然许多年前都在打破旧俗,人们的感情越来越自由,恋爱容易,分手也容易了。在许多人都疑惑真爱越来越难得时,不防想想与真爱相匹配的是具有什么条件。请摒除金钱理论,相信一个世纪前,许多人的物质生活并不比现在好。而温和的君子和娴静的淑女已经是稀世珍品。
我们也许无法做高雅的君子和淑女,只能从最基本的为人之道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来学习。这些虽是陈词,好多人要花半生时间去学习。相信经过几次恋爱的人多半不是真的遇见真爱,而是学会了理解包容,这些都是爱的能力,有了爱的能力,再遇见便是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相偕到老,是每对新人的收到的最多祝福语,在经过了一个世纪,想到能与一个温和的君子度过一生,也是很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