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缘故,接触过各种能找揍的熊娃儿们,以及熊娃背后清一色忍无可忍气急败坏的爹娘:
呃……那个……一般来说打娃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差不多就是这个发生节奏。
说来惭愧,这位妈妈手机的另一端当时有三位专业的心理老师。……根本来不及说话。妈妈一发火,一百多年的科学心理学在五千多年的传统手艺面前顷刻成了草木灰,连一战之力都没有。
但,作为儿童心理学的从业者,还是要再说一百万遍(明明已扑空,尽全力再补中,请叫我英勇的不倒翁):打是不能打的。身为爹娘,如果实在别无他法,请“有学问“的打。
打会让孩子长记性是个幻觉
父母眼里“打一顿“的美好逻辑是:打——疼哭——认错“我再也不敢了”——长记性(真的再也不敢了)。
娃眼里“打一顿“的发展逻辑复杂一点,有两条:
1、打—— 疼哭 —— 怕了(真的,吓到了)—— 认错“我再也不敢了” ——实际效果 :“偷偷摸摸,下次一定不能让我妈逮到”“自卑,我可能真是个坏小孩”
2、打——疼哭——怕了(假的,不想吃眼前亏)——认错“我再也不敢了”—— 实际效果:“愤恨,等着,我长大了会扳回来的。”“叛逆,等着,你越打我越要和你对着干”
无论哪一条,“长记性“什么的,不好意思,不存在的。父母大多数也懂得这个理儿,只是对于倒霉的爹娘我辈来说
有个幻觉也总比幻灭强
这些道理都懂,还打娃的逻辑是:不打实在不足以平息我心头一窜一房高的火焰,打一次至少会给我规矩一天。以及,老娘亲我无能,实在没招了。
工作了6年之后,在“打不打“这个问题上,我已经不太去苛求家长。因为,客观的讲,除非家长本身的情绪觉察和情绪管理一流,而且勤奋精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然在熊娃儿花样百出的找揍面前,实在难以克制“如娃所愿“的冲动。
真的做不到不打,试试让孩子“有尊严的挨打”。
“有尊严挨打”条件:
第一,“打”仅限于用于德行问题的惩戒。例如,偷盗物品,恶意撒谎,欺负同学,侮辱他人等等。而作业没有做完,考试没有考好等学习问题不能用“打”作为惩戒。
第二,当天问题隔天打。冲动是魔鬼。任何时候都要给情绪强制缓冲的机会,怒火中烧的时候“打娃”只有泄愤一种功能。
第三,找一位“监刑官”。父母中更冷静的一位,简明陈述孩子犯错的基本事实(切勿添油加醋),以及说明为什么挨打,打几下。执行者只负责执行,不能随意插话和变更惩罚次数。打的过程中,家长请保持沉默。
第四,挨打之后,等双方情绪都冷静下来,开一个简短的总结,以表达各自感受为主。家长可以用语言表达愤怒、失望和无助,以及期待,但不能责骂。允许孩子表达不甘和委屈。
注意事项:
不要有他人在场,“他人“包括孩子的兄弟姐妹,爷爷奶奶。
不要用工具,最稳妥的方法是用手打孩子的屁股。
不能经常打,同一个恶劣性质的问题半年内出现三次以上,请寻求专业人士介入。
写在后面重要的废话:我从小到大没挨过父母的打,但多年心理学的学习和工作,我能清楚知道打娃对于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损害。所以作为一个“高敏感高需求宝宝“的妈妈,我也必将会遇到“熊娃找揍“的无奈,但我不会打孩子。
欢迎提出疑问和异议。具体操作有困惑,留言必复。(个人公众号名称:养娃的及娃的心理 微信号: chxl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