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30天《当我遇见一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偏执的种子就已种下(一)>
提炼句:偏执是非常强大的能量,当这种能量完全向外时,可以毁灭所有人际关系。
但如果运用这种能量向内觉察,它就是不可思议的生命馈赠。
1.偏执的人可以肆无忌惮地仇恨别人,甚至是跟自己没有实质关系的人,因为内在的痛苦太大了。创伤形成越早,痛苦越大。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创伤就形成在生命早期。
2.1~6个月的婴儿会使用“偏执分裂”的反应机制来保护自己。
简单地说,就是把妈妈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并且两者不能同时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徧执”。
(1)正常婴儿顺利度过偏执分裂期、抑郁期。当婴儿认为妈妈是“魔鬼”时,就会拼尽全力攻击妈妈。这时妈妈给予温柔地抱持,婴儿发现原来充满攻击性的自己也会得到爱,巨大的焦虑得到化解,就会内化宽容友善的自我意象。这种爱帮助婴儿度过偏执分裂期。
进入抑郁期,婴儿逐渐明白妈妈即不是完美的天使,也不是邪恶的魔鬼,会为先前歇斯底里的攻击行为感到内疚,变得有些“抑郁”。顺利成长到抑郁期的孩子,会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偏执分裂机制,而有了基本的宽容,为自我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
(2)如果妈妈自身也很脆弱、焦虑,就会对婴儿的攻击感到冷漠、愤怒,甚至还击婴儿。婴儿焦虑没有化解,反而加重了。——更大的焦虑,迫使婴儿继续使用偏紧分裂机制保护微弱的“好客体”形象;——当妈妈攻击剧烈时,“好客体”彻底没有了,婴儿的偏执分裂机制甚至会崩塌。这时人宁愿自残以转移精神痛苦,杀死自己的渴望极其强烈——可能造成精神分裂或者自杀。
未能过渡到抑郁期的孩子,会一直使用偏执分裂机制。随着孩子长大,杀伤力越来越强,父母和周围人越来越难以忍受,更加固了孩子的信念——“没有人会爱我,别人都是邪恶的”。
在人的攻击行为背后,是对爱的强烈渴望——渴望有一个人能够宽容自己所有的攻击,能够无条件的爱自己,能够把自己从无尽的痛苦中拯救出来。可悲且必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这样一个天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成年人的杀伤力何止婴儿的千百倍,当一个成年人全身心的攻击一个其实想帮助自己的人时,几乎没有谁能承受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