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uesunny
关于努力和天赋哪个更重要。我以为,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如果把天赋作为搭建楼房的骨架,那么努力则是夯实地基和骨架的砖瓦。当然,如果一个人既有天赋,又后天努力,从事着喜欢的工作,那么这个人肯定在某一个领域走在前列。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读过两本书中的主人公。
一位是国际东方学季羡林大师。季羡林大师曾在《读书与做人》一书写到,他曾于1935年因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交换研究生协议定,辗转到德国阿根廷大学,开始国外学习生活。主修印度学、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兼学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课程。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季老度过了一段十分艰苦的岁月——要吃没吃,要穿没穿,终日饥肠辘辘,天上还有飞机轰炸。当时唯一的能做的就是学习,整整十个年头寒窗苦读,1946年才返回中国。后来他回忆自己一生所学,当年在阿根廷的十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中自述,如果总结60多年的学习和科研活动(写书的时候),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可见,勤奋是天赋体现价值的重要支撑,在成功的道路上是主导作用。大师成长道路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捷径可走呢!
第二位是现代作家三毛。这几日重读三毛的《送你一匹马》,文中三毛自述早期辍学在家不能出门,心情跌落谷底,后来遇到恩师开悟,终于敢面向自己。恩师帮她投出人生第一篇文章,使文字见报,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后来她自己投稿第二篇,也如愿命中,随着文学大门的缓缓推开,心中的冰逐步暖化,从此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三毛的文字屡屡中稿绝不仅仅是靠运气,更多的,是三毛天性善良,赋予文字平实简朴、感人入心的魅力,与自由浪漫的三毛本人相得益彰。文中另一篇三毛母亲作序,却透露了三毛成功的另一面,三毛成名后,事务应接不暇,每月3个固定专栏要写,偶尔灵感来了要写5、6千字,还要参加演讲等活动,即便这样,仍然坚持每个月读50本以上的书,夜夜不寐,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早上七点多才能入睡,十一点多又要起床开始另一天的忙碌。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三毛后来文字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欢,除了天赋使然,后天的努力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曾经红极一时的大学少年班现象,如果天赋占主导地位,那这些青年才俊应该无一例外成为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查阅了相关资料,截至2014年12月,少年班(含零零班)共招收2412人,毕业1879人,其中少年班招收1261人,毕业1070人,零零班招收1151人,毕业809人。而这其中能成为教授的是202人。不论其他没有成为教授的人最终去了哪里,可以肯定的是,脱离合适的土壤和养分,完美的种子也不会发芽。环境造就一个人,努力则成就一个人,单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
努力的道路上有几个感触与大家分享。
一是后天努力要顺势而为,切莫强求。非自己所擅长而不为,若不擅长苦苦追寻未必得势。成功的路千万条,选最适合自己的,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作为兴趣爱好,一生努力也不为过,只要开心就好。
二是把努力培养成一种习惯,努力而不自知。努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应该狭义理解在事业范畴。生活中小目标的设定和完成都是努力的过程。长远目标把握好了,用小目标来填充,容易实现,还饱含乐趣。渐渐把努力变成一种习惯,像家常便饭一般,例如夜读、写字、运动等,假以时日,成果自现,一切水到渠成。
三是不论是否努力,都要善待自己。努力的道路上暂且把人二元对立的分为努力坚持的人和无法努力坚持的人。前者执行力强,但思维占主导,容易忽略内在的需求。善待自己才能享受过程的美丽,而不是行走的木偶。后者需要接地气小目标的实现来获得坚持和成功的信心,让自己的心行驶在阳光大道上。不论做什么,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必为难自己。
清心读书会写作营13天。
其实说这么多,是想给自己鼓劲。最近参加读书会日更30天活动,通过写作,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书读的不够,文字也不够考究。好文章,非一日之功,干什么,都要耐得住寂寞。很感谢每日同行人的鼓励,活动近半,我想每个人都有所收获。让我们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