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9〕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
陆澄问:“静下心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状态很好。但遇到事情,便不同了。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答:“这便是只知道在安静中存养天理,而不用格物克制的功夫。如果这样就会遇到事情便动摇。人需要在事上磨练,才能立得住。才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详解】:
本段也是很有力的一个证明,证明心学并非让人沉空守寂凭空假想。而是要去实践,要在事上炼。
关于这个观点,《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有一属官,听阳明先生讲学后,与先生说“我很想和先生一起相伴学习,但是公务繁忙,每天要审理案件。这该如何是好?”
阳明先生答:“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大体意思就是告诫这位学者,在工作中修行,便是最好的功夫。在工作中打磨心中的镜子,让其通透明亮,不偏不倚。这便是知行合一,便是事上炼。
原文摘自国学梦网站(http://www.guoxuemeng.com);译文为结合《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翻译。
详解部分系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