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今天看到阿伦森效应,有一句话,一下子从我的脑海中跳出来。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就是阿伦森效应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前几年,看到过一个报告,美国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婚礼的花费越多,钻石戒指的价格越贵,结婚仪式越豪华,夫妻两人的离婚率越高,当很多年轻人在想着把自己的婚礼变成人生最美好的回忆的时候,这句话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把恋爱生活和婚姻生活做一下对比,好像颇有道理。
谈恋爱,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如胶似漆;婚姻生活,柴米油盐、鸡零狗碎、矛盾重重,相信每个走入婚姻的人,都对婚姻生活或多或少感到失望。
为什么好好的两个人,组成稳固的家庭,没有让彼此的感情更深更浓,反而让彼此走得越来越远?难道爱情,真的已经被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腌制的没有了幸福和甜蜜的味道?
阿伦森效应,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的视角。
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认为迈向成功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永远一样,人际吸引。而且,进一步说明,吸引力是一种奖赏。他认为,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指的是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大量的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如果他人聪明又美丽,我们就会享受这些赏心悦目的个人特征。而如果他人能给我们带来物质利益如金钱或地位,我们更会乐于接受这些好处。多数情况下,人们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这个理论和阿伦森效应很契合。
恋爱时,我们都费尽心机,要把自己最美好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对方,约会要精心装扮,说话要温柔可人,做事要迎合对方标准,每一次的时光共度,都能带给对方最美好的感觉,从熟悉到爱恋,从爱恋到粘合,感情逐步升温,浓度逐步加大,每一次出现,都恨不能让对方惊艳,即便自己在外貌性情上有什么瑕疵,也是千方百计掩饰,力求完美呈现,如此这般,奖赏慢慢增加,终于增加到了“离开你,我就活不下去,我们时时刻刻,生生死死不能分离”的程度,然后,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梦幻,满怀激情走入了婚姻。
阿伦森效应中喜欢、奖励、赞美的效果达到峰值,足以让人迷醉。
走入婚姻,两个人真的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都幻想着王子公主的美梦继续做下去,生活天天像童话,对彼此的要求标准并没有降低。慢慢地却悲哀的发现,恋爱时的美好幻想就像肥皂泡一般,在柴米油盐姜醋茶中破碎。现实啪啪打脸。
当彼此不再害怕失去对方,失去“表演”的热情,剥去伪装,庐山真面目就暴露出来了,天长日久,最初的新鲜感消逝殆尽,感觉就像跟一个假人,谈了一场假恋爱,激情在不断流失。随着时间的推延,人性中的惰性就抬头了,两个人都懒得去花心思,花时间取悦对方;共同的话题讨论无多,记忆里的那个她(他)不是人老珠黄就是油腻无趣。每天面对的是同一张脸,每日过的是毫无新意的生活。加上心理上“理所当然”的角色要求。一个想既然娶了我,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是天经地义;一个想既然嫁给我,洗衣做饭养娃就是本分;既然是一起过日子,就该收起你那颗烂漫的少女心,踏踏实实地和我过日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喜欢、奖励、赞扬越来越少,所有的一切,都让爱情在奖赏递减中消磨殆尽。
最终,妙龄少女变成保姆胖妇,英俊青年变成油腻大叔,呜呼哀哉!
“握握你的手,脸红心跳手发抖”彻底成了“握住你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在这里,我不是为婚姻唱衰的,我只是尝试用阿伦森效应来解释这种现象。
所谓效应,说到底只是一种特定的科学现象,是一种理论,婚姻却是不断变化着的实践。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不圆满的,爱也是不完美的,只有相互适应,相互忍让,相互尊重,才能在现实的婚姻里,有幸福的生活。如果两个人真的想相约黄昏看人生的夕阳,就要记得,爱是责任,情是宽容。感恩,珍惜,知足,也许我们会更快乐。
李克富老师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