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
这几天微信一条背景学校霸凌的新闻很受关注。我们这里的小学昨天晚上也又爆出一年级学生,全体被班长打,骂,取外等等事情。想请益心理指导下,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做善后工作?如何安抚受伤的孩子们?
益心理1:
最近,校园霸凌的报道沸沸扬扬,大家都在关注被霸凌的孩子,都在关注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可是校园霸凌的根源是什么呢?找到了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霸凌”别人的孩子有这样两种:
1:在家受宠爱,觉得自己有力量,处处都要别人服从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没有正常的自我认识和一般的边界观念的,在家里大人都服从自己,到了外面也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服从于自己。
2:曾经被别人“霸凌”过的孩子。他们曾经可能是身体上或者心灵上的弱小者,在被“霸凌”后,没有人可以帮助弱小的自己,所以他们不再对大人产生信任和依赖,而是通过让自己“变强”来保护自己。
其实除了上面的两种孩子是“霸凌者”外,还有两种人也是让“霸凌”存在下去的原因,那就是老师和家长。
我见过几个所谓“霸凌”别人的孩子,他们无一例外的心中充满愤怒,他们有的是曾经被别人“霸凌”过,开始的时候,他们会寻求老师的帮助,但老师不但不管理欺负人的孩子,还指责被欺负的孩子,这让这些孩子觉得不公平甚至有一种错觉,也就是“向攻击者认同”——只有强大,才能获得认可。
有的孩子会回家跟父母说,家长无意识中为了不惹更多的事情,或者觉得管了会引来更多的报复,所以选择了不相信或者不做为,有的还要责怪自己的孩子做的不好,让孩子自己找原因,甚至埋怨孩子没出息。这样也迫使孩子“向攻击者认同”。
当然还有一种最不应该出现的情况,这是最最隐性的“霸凌”——老师“霸凌者”!有的孩子反应说,老师在班级中会偏向三种孩子,一种是学习好的,一种是女生,一种是家长常常帮助老师做事情的孩子。老师们在对这样的孩子时特别宽松,而对这三种孩子之外的孩子时却非常严格,批评指责、在全班面前的辱骂甚至动手打人,这样被严格对待的孩子在其他孩子中间也是被瞧不起、隔离或者各种方式的羞辱,其中一部分慢慢变得边缘化。他们越来越不相信成年人(本来应该是保护别人的人却是最大伤害的来源,当然会让人不再相信),甚至泛化到不相信任何成年人,没有人保护就自己保护自己,自己曾经受过的屈辱、无助、害怕、愤怒等等一切,全要还给“你们”!
所有“霸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复。这些孩子的内心很空洞,他们欺负人的“快感”消失的很快,他们找不到自己,只能通过不断的伤害别人来让自己“好受”。他们需要找点事儿干以体会自己的强大,他们的“力量”用错了地方,没有用到学习上,没有用到发展自身的能力上,而是使用了最原始的最简单的方式来体会自己存在,体会自己的力量。
被“霸凌者”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弱小,有的是心灵上的弱小,有的是身体上的弱小。他们看上去“好欺负”,从进化论的角度,动物都是“弱肉强食”的,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好欺负”会让“霸凌者”心生厌恶:你怎么那么没出息?!——这是不是跟父母对孩子的指责很像呢?
面对“霸凌”的根源要怎么做呢?我想这已经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解决的事情,整个社会都要为过去的“无知”行动起来!做为老师,是不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每一个孩子都把他看做平等的“人”,而不是把学生看做“我欺负了你,你也没办法”的小绵羊?做为家长,当孩子告诉你在学校的遭遇时,不要为了自己不面对而简单处理?批评指责、羞辱打骂,都只会让“人”感受到更多的屈辱、无助、害怕、愤怒,结果也只会让他们更不相信别人,更恨这个社会!
所以,真的想改变校园“霸凌”,更多的是从成年人做起,也让做为“霸凌者”的老师们改变自己,让本来应该是保护者的家长负起责任,让我们真正“看见”每一个孩子,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不良方式,改变“霸凌”的土壤!
益心理2:
“一年纪学生全体被班长打、骂、取外号”您是从哪里知道的?您与学校是什么关系?
一年纪的孩子一般六七岁,大的八岁,通常是行为习惯问题。我这两天脑子有点转不动,没能理解这情况和校园凌霸是怎样联系上的。您可以说得详细些吗?
“有一个女孩,被取外号,哭了四天在家,家长非常激动。”您与这位女孩的关系是怎样的?事情发生后老师的反应是怎样的,对此他们做了些什么。
如果家长和学校间能多一些沟通,了解事情缘由,进行协调,家长的情绪安定下来了,孩子就容易了。
益心理3: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由于一个人的忿怒导致的不可收拾的恶果。
校园矛盾要在萌芽中化解,不能让小矛盾变成大的冲突以至升级为战斗或者战争。说战争历史也为了渗透因果教育,愤怒和怨恨导致矛盾不能化解,从而导致不信任和隔阂,进而使社区分裂,族群分裂、社会分裂、国家分裂。
从人们相处的基本规范着手,平时的小矛盾能通过平和自然的礼仪规范得到化解,自然就不会恶化矛盾,各种情绪本身就是像传染病一样会向外扩散,好的情绪扩散会使社会更和谐和安乐,而坏的情绪扩散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恶果。
弟子规中,“言语忍,忿自泯,财物轻,怨何生”,就是让情绪在语言交谈中不恶性传递,而每个人能做到重人轻财,就不会导致人们之间产生怨恨。
而,愤怒和委屈的根源就是对自己的身体财物生命等等的贪执,不去理解对方,只执著在自方,愤怒和委屈就会永远不得消解,这是学生不能理解和很好接受课程的原因,反映了家庭教育就是个人至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