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期间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春季来临,生机蛊然,人体的生理机能为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也活跃起来
中医 认为春气通于肝,天人相应,故春季养生重在养肝,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疾病。肝主升发阳气,喜条达疏泄,恶抑郁。要想肝气顺应自然,首先必须重视精神调养,尽量使心情顺畅。如果思虑过度,日夜忧愁不解,则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产生。例如,春季精神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所以,春季尤应重视精神调摄,使心情舒畅,切忌愤然恼怒。按照中医理论,怒伤肝,故春季养生必须戒怒。
风为春季主气。春季多见风邪致病。风邪为病有内风、外风之别。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且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多可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中医说“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实为外感疾病的先导。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常伤人上部和肌表,而见出汗、恶风怕冷、头痛、面部浮肿等症状。同时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从现代医学来说,春天温暖多风,最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是呼吸道、神经系统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易发生流感肺炎、支气管炎、流脑、猩红热、腮腺炎等疾病。同时也是精神病和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这与中医的认识是相同的。春天要特别注意防风御寒。根据初春天气乍寒乍暖日三变的特点, 衣服不可顿减,过早脱去冬衣,极易受寒伤肺,引发呼吸系统疾患。
根据“春捂秋冻”的原则,一定 要随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季气候多变的规律。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增强正气,正气内存外邪不侵。
古人说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就是说晚 上睡觉可以稍晚些,早上要早起,进行适当的锻炼,认为运动可以生阳之气,可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坚持体育锻炼,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以舒展筋骨,畅通气血,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春天阳气升发,风和日丽,树林、河水边的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对人体很有利,人们应尽量多到这些地方去活动。
春天,人们常会出现“春困”,表现为精神不振、困乏嗜睡,可以通过运动来予以消除,但不能贪睡,因为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睡会造成新陈代谢迟缓,气血循环不畅,筋骨僵硬、脂肪积聚,吸收与运载氧的功能下降,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遂致体质虚弱,病患滋生。此时多补充气血 善用饮食起居就非常重要了。
桂枝汤就是这样一个扶正祛邪的好方子,在内能把正气养起来,在外又能把邪气赶出去。既没有内忧,又没有外患,其乐融融。
能够把方子开到这么完美的,非张仲景莫属。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是《伤寒论》条文里出现的第一首经方,再加上它实在是太好用了,后世也称它为伤寒第一方。
桂枝汤配方:桂枝9g,生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
想到这个方子是几千年前就有的方子,我就觉得中医真是神奇。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很多现在都还在用,治疗效果还很好。
伤寒论的原文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有点怕冷、怕风、鼻子流鼻涕,有点发烧,有点干呕,可能有时还出点汗。写的非常形象,这就是桂枝汤针对的感冒类型。
这五味药合在一起,主要是加快人的新陈代谢,补充人的营养,发散体表的寒湿。
由于加快了血液循环,因此会出一点汗,但本身这付药不是发汗药,服用后身体出点小汗病就好了。不要捂厚被子出大汗,大汗伤津液。
这付药没有针对什么具体病毒的药,但是却把感冒解决了,实际上是让人自身变强,然后人自己把感冒战胜了。这就是典型的中医思维。
所以说,桂枝汤其实是针对体质较为虚弱的人的一剂补药。
桂枝汤虽好,可也有不适用的地方,以下两种人不宜喝桂枝汤:
1、桂枝汤不能用于嗜酒之人。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身体基本上湿热内盛,如果用桂枝汤,体内的湿热会增加,而出现湿热上逆的呕吐。
2、体内有化脓性病灶者,不能用桂枝汤。这种人毒热内盛,并且逼迫体液外越而汗出,可能会发热,也会有头痛,也会有周身的酸懒,即使没有感冒,也容易误为太阳中风证,但千万不能用桂枝汤治疗,否则毒热会加重,而且会吐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