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可以说看完了两百本书。
也可以说是只看完了十本。
看是拿什么标准来说,和吃素一样玄学。
吃鸡蛋算是吃素吗?吃肉煮在一起的菜算是吃素吗?和吃肉的人一起吃饭算是吃素吗?
刷手机的体力值是1的话,看书的体力值就是十。
这个体力是广泛的一个定于,包含注意力、心气儿、兴趣点、能坚持的时间长度。
听广播的体力值是介于中间的,那就是五到六左右。
所以,我如果是听人读书,依靠听力来吸取内容,算不算是读书呢?
如果是听人转述书的观点,把一本三百页的书,精简成二十多分钟的内容,听完之后,我算不算是喝了一碗书汤呢。
标准宽泛的话,我看书就是一个数量级的增长。大致了解了不少书的重点,很多经典名作背后的知识点也掌握到了。这个比和一些老学究去聊得得到的信心量要大。
有一个浅显的好处就是,在聊到名著的时候,是可以伪装成阅读过的样子的,被问到一些细节也能照常回答。
听书的产品就是一种滤镜(我注意到了,万事万物的加持和包装,最近都可以通过滤镜这个词汇来形容)
放到朋友圈,真是那么一回事。而底下评论的人也不方便去追问原片的清晰度和像素。(即便是原片上传,在朋友圈看到的质量也是被压缩过的,所以在这个环境之下,是很难被识破的,伪装者犹如六耳猕猴,除非被押到了如来旁边,才有被识破的危险,对于大多数朋友而言,又有多少精力每一次都把我们押到如来面前呢?)
当然,把听书转述的内容说成是假冒伪劣,偏刻薄了点。
好歹也是冲着了解的目的出发的,这么来看会不会好一些?
就是我们没有时间一口一口地去咀嚼蔬菜水果,于是呢,把他们都放进了搅拌机,一股脑地混合成了营养汤汤水水。
一口气喝下那么多,有很大的概率,没被吸收,又被排出了体外。
在喝下的时候,产生了,有如神助,秒秒钟涨知识的感觉,已经很值回票价了。
比如现在我就可以宣布,进入过了200本书籍的世界,即便只是在里面浮皮潦草地蹦跶了这么一圈,大致的风景是说得说来的。
这跟很多人一天跑二十多个景点,每个景点都留下了倩影,和别人说起来,心里的底气也是足足的,是不是一样的效果。
真正害怕的是,给自己定一些很高的标准,读书一定要读纸质的了,吃素就吃个彻底了,学英文就一步步找老外面对面学起来、跑步要穿某某牌的运动鞋。
这样才是正宗、原味、高级、站在了鄙视链的最高层,条件稍有不达标,就不去做
是种变相的拖延症,标准太高了。
认识不少朋友,说自己想写小说,想写书,一直都在酝酿,连书名和开头,简介都拿不出手,以为怕写不好拿出来丢人。
每天先写几筐烂货开始呢?
中间会不会涨出一些还不错的果实呢?
越写越多,越看越多,下笔的门槛就是很轻松的事情。
每天通过各种形式看书,听书,听人转述重点,看几十个标题党,日久生熟,量不会觉得太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