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讲述了一个大约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悲惨的经历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很多孩子,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 。
刚开始,我以为赞恩一家属于黎巴嫩的贫苦家庭,但随着剧情的推移才发现,他们是没有身份的难民。就像剧中赞恩的父亲所说,没有人会关心他们的死活,他们的消失就像被踩死了一只蚂蚁一样,甚至不会有人知道。原来,我从来没有过分留意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对于另外一群人来说,竟然有着非凡的意义;我所拥有的受教育和享受医疗的权利,甚至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上帝恩泽。
起初,我觉得赞恩的双亲简直不可理喻。这是怎样的父母,竟然可以这么狠心:将处方类神经镇痛药物想办法带进监狱,让里面的亲人通过售卖赚钱,孩子全程参与;让小小的孩子出去做零工,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不顾孩子的幸福,将还没到豆蔻年华的女儿嫁给杂货店老板......这对父母的行为,让所有人都唾弃。怎么可以因为钱财,将自己的孩子当成工具呢?
后来,我发现,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赞恩的父母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虽然很多行为看起来都是无情的,但背后的原因都是出于无奈。家里面人口众多,有上顿没下顿,就连睡觉都像煮饺子一样。他们把女儿萨哈嫁给杂货店老板,是为了让她有床睡、有饭吃。虽然杂货店老板也属于普通人,但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能与之联姻,就算是让女儿高攀了。其实在送萨哈走的时候,这对父母心里也是难受的,母亲还偷偷抹了眼泪。
赞恩提出要去上学,母亲虽然言语冷冽,但是却在说上学的种种好处,劝丈夫让孩子享受受教育的权利。父亲也勉强同意了。虽然他们上学的理由很功利,就是为了让孩子往家拿东西,借以减轻经济负担。在送孩子上学这件事情上,他们也并非不近人情。
很多人都在指责赞恩的父母,觉得他们极不负责任,而且冷血。否则赞恩不会离家出走,萨哈也不会在小小年纪就因为难产惨死。但我认为,最应该受到指责的并非这对夫妇,而是打破他们生活平静的战争。我很赞同赞恩母亲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话:“你们谁都没有权利指责我,我们没有做错什么。如果我们有身份,我们有你们现在拥有的,我会比你们做得都好。”
我觉得,归根到底该为这些行为买单的,并不是赞恩的父母,而是发起战争的人。正是战争,让这些难民不知道该何以为家。如果赞恩一家拥有合法的身份,孩子们会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不会在小小年纪就做辛苦的工作,也不会被送进监狱;萨哈不会在送进医院都不被救治;赞恩的父母会拥有合法工作的机会,不用躲躲藏藏,一家人的温饱会得到保障......但是这一切都是如果。他们是难民,家园被战争摧毁,身份不被认可,甚至居无定所,就如过街老鼠一般。
电影的最后,我们得知,现实中赞恩一家去了挪威,主人公在那里得到了上学的机会。但是所有的难民都会有这样的好运气吗?可能很多人的日子过得还不如电影里面好。那他们该怎么办?有很多国家对难民伸出了橄榄枝,但是难民素质参差不齐,某些人在收留他们的国度里做着违法勾当,给当地的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这导致愿意收留难民的国家越来越少。
难民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多几个收留难民的国家就会彻底解决。要想彻底解决,还是要从根本入手:如果发动战争,那么发动国就要解决难民安置问题,借此提高发动战争的成本,让好战的国度不再敢轻易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