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袁隆平的世界》,读到学生时代的袁老学习喜欢跟着兴趣走,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这样,对喜欢的功课,就特别注意听讲,还读这方面的参考书,成绩就很好,不喜欢的,就考六十分,只求及格就行。再细读之,你会发现其中缘由:实在是老师之过也!
袁老最不喜欢数学,他也并非天生就不喜欢数学,而是有两个未能得到满意答案的疑问,挫伤了一个他这个中学生的兴趣。一个是念初一时,数学老师讲解有理数乘法,袁隆平对“负乘负得正”这条乘法法则百思不得其解,问了老师后,那位数学老师思考片刻后,回答说:“你们还刚开始学习代数,只要牢牢记住这条法则,按照这条法则运算就行了。”这样的回答让每个问题都要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的袁老很不满意。另一个问题是在学最基本的平面几何时,老师说,在世界三大难题中,有一个叫直角不能三等分,但袁隆平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难题,一个九十度的直角,分成每个三十度,怎么不能三等分呢?但老师仍然没跟他讲道理,只跟他们讲定理,既是定理,必须牢记!就这些,一个法则、一个定理、两个牢记,让一个初中生觉得数学没有搞头,从此失了兴趣。
可同样作为理科的物理,袁老却是兴趣满满,其实,学习物理时,他也遇到了一个难题,有一次老师讲解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E=mc2,这一方程式揭示了物质质量与能量的关系,E代表物体静止时所含有的能量,m代表它的质量,c代表光速,这意味着每一单位都有巨大的能量。对此,袁隆平又有问题了:“老师,为什么物质的能量和光速的平方成正比呢?”这和他提出的数学问题一样,也是一个非常超前的问题。但这位物理老师回答得很好,很诚恳,他首先表扬了袁隆平,每个同学都应该像袁隆平一样,只有爱动脑筋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而另一方面,这位物理老师并未让他去“呆记”,而是尽可能地给了他一个基本上能听懂的回答,如一公斤煤在完全燃烧后可释放出八千千卡的热量,能把八十公斤水从零度烧到水的标准沸点(一百度),但如果能把它的全部能量释放出来,其释放出的热量可达到二十一万六千亿千卡,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几年所消耗的电力。老师又诚恳地说:“这还只是一个从理论上推导出的科学猜想,若要变成现实,还有待于今后科技手段的发展,也许到了你们这一代人,就能实现了!”
如果说那位数学老师的回答让一个初中生感到特别失望,这个物理老师的回答则让袁隆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陷入沉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那些爱动脑筋、爱提问的学生,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尽可能把问题讲透彻,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更应该多启发,而不是一味向他们灌输什么,逼着他们去牢记什么。如果一味滴让学生死啃书本、死记硬背就难以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可这对老师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求老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还得具备创新的教学方法,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