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回顾: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诠释内容与讯息”之规则六七八。
规则六,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规则七,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本章概要: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之规则九十十一。
规则九,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
规则十,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一、为什么要给书下评断
如果一个人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根本就不能学习到任何东西。读书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当我们在最后终于能对一本书提出回应、对作者所讨论的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能整理出来,才能证明我们已经充分读懂读透这本书,才算是完成了读书这件事。
二、在评断之前,一定要先完整地了解这本书。
现状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把一本书读懂读透就来做所谓的批评,这些批评都是毫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
对于一本书,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解这本书之后,再来做出评论。
评断可以是同意、不同意、暂缓评论这三种方式。暂缓评论的意思是表明你其实还没有被作者的观点说服。
三、理性地表达意见,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
对书下评论就是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从书中学到知识,而不是为了要将作者打败。所以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赢而赢。永远记得我们的初衷是追求真理而不是赢得辩论。
四、区分观点和知识的不同,为自己的评论找出理论基础。
(一)知识是可辩的
既然看书的重点是为了学习增进知识,那么当出现分歧时,我们所要争论的对象也只能是知识本身,对于意见想法等个人行为,完全没有必要去做争论。
知识是可以沟通传达的,对于知识的争议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决。只要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错误而造成的与作者不同的意见,都是可以化解和辩论出来的。这些不同意见,只要我们排除误解、增加知识就可以解决。
因此,在与别人对话时,就算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永远要先想到可能是自己误解了,或者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别人的想法。
(二)如何区分意见和真正的知识
如果一个作者的主旨没有理论基础,那就可以看作是作者个人的意见,即,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在我们表达同意或者不同意这本书的知识时,你也要为自己的评论找出理论基础来,否则你所做的评断也只是你自己个人的意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