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挺多书,总觉得自己看得不好,说不出书好在哪里,之前也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介绍了几种阅读的方法。这些方法也有用到,但还是解决不了书好在哪里的问题。直到在B站看到杨宁老师关于文学概论的视频,才知道,原来我真正的问题是缺少理论框架去分析文学作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可以虚构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场景,让人体验到现实无法体验的情绪。或者是激发内心从来未有过的情绪。因此那些经典的作品,是可以穿越时代,让不同的人都产生共鸣的。这些能产生共鸣的,大多是基于人性的。时代在变,而人性不变。同时人性的多样复杂的。人的情绪会受特定的背景环境影响。
之前对理论总是有种天然的莫怕,但是现在发现,只有理论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底层逻辑。而只有懂得了理论,才能成为“教练”的角色去教导别人。就比如《福格行为设计》这种,也算是一种理论。让人明白,行为设计的关键是情绪设计,是要让人体验成功的感觉。
而且理论才能解释多种表面不同而实际本质是一样的现象。
理论也不是凭空出来的,都是基于前人的基础上提升或者优化。因此了解理论的历史也很重要。追根溯源才能深刻理解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诞生的理论,有其前瞻性,同时又有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