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最坚不可摧的感情往往发生在男人和男人之间,其次是男人和女人之间,至于女人和女人,通常都没什么感情可言。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是很理解,那时候我还在上学,身边的女孩子几乎都是三三两两出现的,无论是上学放学吃饭甚至是去洗手间她们都会粘在一起,在学校里依依不舍地聊到放学,回家之后还会再打两个小时的电话——这种亲密的程度,可能很多情侣都没办法做到。
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这个世界上最亲密无间的关系,就应该是两个女生的友谊。她们通常把这种关系叫做“闺蜜”,听上去就是一个泛着甜腻的气息,又带着一点儿私密甚至暧昧的词。但是当我看过一些描述“闺蜜”关系的影视文学作品,也听过很多女生讲了她们和“闺蜜”的故事之后,我开始明白了更多女生之间的秘密。
1
短暂的“强需求”和长远的“可替代”
我听过一种说法,说某种意义上男人比女人专一很多,因为三十岁的男人依然会为十来岁时喜欢的球星热泪盈眶摇旗呐喊,而三十岁的女人多半已经忘记十来岁时候的偶像是谁了。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去佐证它——我见过很多的中年男人会跟初中甚至小学时候的兄弟聚会,几度推杯换盏酒酣耳热之后就陷入了对过去的回忆,仿佛一下子就能回到那个一起逃课打架的时代,并且在男人的眼里,这种相识于微时的友谊是很难被取代的。
就像我在看《老炮儿》的时候,非常能理解冯小刚所饰演的“六爷”和他年少时的兄弟之间的感情——哪怕很多年没有联系过,哪怕已经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只需要一个“茬架”的邀请,就可以把所有人重新聚在一起。但是女人在这一点上就截然不同。她们也会有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但是大多数女生的“闺蜜”是分时段的——她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必须存在一个无话不谈形影不离的“闺蜜”,互相陪伴,分享秘密,在这个阶段,她们对这位“闺蜜”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彼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情感,甚至带有一定的排他性(几乎每个女生十几岁的时候都有过一种男生不曾体验过的烦恼,叫做“我的好朋友有了其他的好朋友”)。
这样的感情极其复杂——结合着“自我”的投射,情绪的共鸣和冲突的共生,乃至有心理学分析说,青春期的女生之间所产生的友谊,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对爱情关系的投射和预演。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强烈的感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归于平淡甚至被遗忘,然后在新的环境里,又会有新的感情填补进来——在女生们上大学的时候,和某个室友的亲密程度通常会高于高中时曾经一起放学回家的朋友;而当她们毕业之后,和同事的亲密程度又会高于大学室友。
她们和不同的女人重复着曾经所做过的一切:一起回家、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一起喝酒吐槽男人,一起分享化妆品和隐私……看上去非常“塑料姐妹”。
也许在她们眼中,那些不同时段陪伴过她们的姑娘都是同一种模糊的面目,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她是不可或缺的,但那个时期过去,她又很难是独一无二的。
原因也很简单,在女人的世界里,“亲密无间的陪伴”和“倾诉”就像男人的性欲一样,是无法压抑的刚性需求,她们更换闺蜜就像是年轻男人更换性伴侣,这些闺蜜共同的名字叫做“陪伴者”和“情绪共享者”。
这就是为什么女生更容易感叹曾经的闺蜜“渐行渐远”,只不过是因为时过境迁之后,彼此都不再对对方拥有“强需求”,现在的她也已经无法再像往昔一样陪伴和温暖现在的你。
2
边界感的缺失和毫无交点的利益关系
《欢乐颂》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
曲筱绡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在帮朋友考验不靠谱的男人,但她没有意识到的是,她的做法之所以让邱莹莹非常愤怒,是因为她侵犯了邱莹莹的“私人边界”。
在邱莹莹的世界观里,爱情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恋人关系比朋友关系要亲密很多,对于她选择什么样的男人,朋友的正常做法应该是尊重和祝福,即使对她的男友有什么不满,也应该以更委婉的方式,间接地向她提出——事实上这也符合正常的人际交往逻辑。
曲筱绡彻底绕过邱莹莹本人的意愿,直接“代替”她去考验她的男友,对她的爱情指手画脚,这毫无疑问是一种令人极其不适的入侵。
但这种毫无边界感的入侵,在女生的友谊里却屡见不鲜——很多女生都十分热衷于对闺蜜的人生和爱情选择横加干涉:自己去了大城市,就非要劝留在老家的闺蜜一起出来闯荡,否则就说她没出息;自己结婚了,就非要鼓励不婚主义的闺蜜也赶紧找个男人嫁掉;自己生了二胎,就非要让闺蜜也赶紧生孩子,最好也像自己一样生两个……甚至我见过有女孩子找我做咨询,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我的好朋友爱上了一个渣男无法自拔,我想帮帮她。你能听一下她的故事,给她一点建议吗?”
这些都是我所不太能理解的——你的朋友和你一样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她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否结婚生子,选择什么样的男人,甚至是否“爱上渣男”,都应该是她能够担负起的责任。
你不可能完全地了解她,所以更不可能越过你们的“边界”代替她去选择。
而我更不能理解的是,很多女孩子和闺蜜的关系看上去缺失边界,却在真正涉及到利益的时候毫无交集。最典型的体现是,我不止一次听到女孩子告诉我,她们非常介意和害怕闺蜜比她们“更好”——包括更漂亮、更有钱、交到更好的男朋友。
这不仅仅关乎女人无处不在的嫉妒心。
我曾经试图把自己放在她们的位置上,去想象我的同性朋友取得了比我更大的成就,我会非常真诚地替他开心。除了因为我把他当做朋友之外,即使从自身利益出发,我也会认为,朋友比我更成功,意味着朋友更有可能为我提供经验甚至资源,拥有一个比我强大的朋友,本质上也就等于拥有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但女人好像并不能认同,在她们眼里,那个平时和她亲密无间,连和男朋友的床笫之事都能畅所欲言的姐妹,在真正利益相关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毫无关系的外人。她们完全不相信比自己更优秀的闺蜜会提携和帮助自己,甚至认为闺蜜更优秀之后就会抛弃她,她将会失去这段关系。我反问她们,如果她们变得更优秀,会不会帮助闺蜜,还是会和闺蜜疏远?
她们没有正面回答,但我明白了她们的答案——就像前文所讲到的那样,女生的友谊从长远来看是“可替代”的,离间她们的可以是时光,是新的朋友,也可以是男人或者利益。
3
同性世界的“假想敌”和最直接的攻击对象
当然,我写这些并不是轻视女人的感情,看不起女生之间的友谊——事实上,我也同样见过很多持续了十年甚至更久的,女生之间的友谊,这些友谊同样坚不可摧,且肝胆相照。
我只是经常为有些女孩子觉得惋惜。
冯唐说过,他认为女人从基因上比男人更高级,男人的心智是很难超越女人的。其实和一些女生打交道的时候,我一度非常认同这句话。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大多数男人把心智和精力用于战胜自己战胜世界的时候,原本完全不亚于男人的女人们,却往往把这些宝贵的聪明用于战胜其他的女人。
而“闺蜜”,往往就成为了她们心里,在同性世界中“敌人”的投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女人都希望自己更漂亮——这里“更”的意思显然是“比其他女人更漂亮”,那么在她们不知道怎么和“其他女人”对比的时候,她们下意识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朝夕相处的女性朋友当作参照对象。
于是,女人的思维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我要比闺蜜更漂亮”,在这个念头诞生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对闺蜜产生了莫名的敌意,甚至开始变得无法接纳和欣赏闺蜜拥有比较好的容貌。尽管她和闺蜜之间可能根本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既不需要争夺同一个男人,也不需要抢夺什么其他的资源。
但这份敌意不仅真实地存在了,还显得非常强烈——因为这背后暗藏的,是女人对整个同性世界的恐惧和不安。其实,如果稍微用理性的方式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敌意不仅荒诞无稽,更毫无必要。
“学生思维”和更成熟的“社会思维”之间有一种明显的区分在于,学生时代往往更强调个人的优秀和对其他人的超越,比如要求学生“考全班第一名”的隐含意义就是“要在成绩上超越全班同学”。
但在社会上并不需要你这么做,相反,要在社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要强调的是跟其他人合作,共同发掘和创造出更多的资源,再用合理的方式去分配它——一个最直观的比喻就是,如果一个地方有人开了个超市很赚钱,最好的办法不是其他人都来开超市,想方设法把对方比下去,而是其他人可以分别开餐馆、旅馆、加油站,把这个地方建设成一个繁华的商圈,实现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
而我所惋惜的,就在于很多女人把原本可以成为“战友”的同性,强行逼成了你死我活的“对手”,最终让彼此的感情分崩离析,也让自己孤立无援。
这是女人的人生里真正的遗憾。源靖在评论区给大家准备了一份情感大礼,详情请看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