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着一群妈妈在读《论语导读》,里面每一句话都可以拿来细说和讨论,不过最重要的是去实践,融入生活。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前面第一句,书上这样解释:敬鬼神而远之,敬鬼神是敬一种价值,而远之,是不相信鬼神实有。不知敬畏神秘力量是没有信仰,迷信鬼神实有,是缺乏理性精神。既有信仰,又有理性,这是智慧。
天哪,这段话,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觉得实在太赋有逻辑思辨了。我在想,如何阐释这个观点呢?我想到一个点,就是死亡教育。
我们家是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没有鬼神迷信,自然不会对于小孩子上坟祭拜,或者参加葬礼有什么避讳,不过我公公婆婆家有鬼神迷信,他们会有所顾忌。
2021年的元旦之前,我外公去世了,于是元旦假期我就带着小女儿从上海回温州老家,去参加外公的葬礼。
作为长孙女,我自然不害怕外公,但葬礼上的种种仪式,也让我们对逝者产生敬畏,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其实也是在传递一种价值。
我女儿当时也参与了整个过程,看见老人从家里抬出到殡仪馆,再到殡仪馆两三天,家人们要在此守夜,之后很多人来参加最后的告别仪式,都是外公的亲戚朋友,生前好友、同事、徒弟,然后等待遗体火化,最后端出来一个骨灰盒。
接着大家一起送上山,我女儿被抱着,一直眼睛盯着看那公墓上的最后一块砖头被砌进去,石碑立起来,最后大家还烧香拜拜。
她自然是有些迷惑不解,在家里的时候,看着这么多人,人来人往;也没有看到阿太从房间里出来;在殡仪馆的告别仪式开始前,她终于看到阿太躺在那里,她不懂为什么阿太躺着不动不起来,悄悄在耳朵边问我。
最后看到那个砖头一块一块累上去,她又问,阿太睡在里面吗?他不黑吗?
通过这些,她对于死亡这回事,有所敬,有所畏,我们会告诉她,那个是我们爱的阿太,他累了,需要一直睡觉,他过世了;人过世了,是换一个地方继续陪伴我们,我们是被阿太祝福的,我们更安全,而且我们每年都会来看他,告诉他一些事情,和他分享喜悦。我希望女儿能够客观、理性地理解这个很自然的事情。
我儿子有时候也会问我们,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魂,我们会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因为我们的确没见过,但如果有,我想,他们从来没有伤害我们,反而可能在默默保护我们。
介绍一部《寻梦环游记》,它是一部很好的死亡,家庭,亲情教育动画,孩子们看完这部动画,不会害怕骷髅头,剧中墨西哥的亡灵节,既没有眼泪,也没有悲伤,氛围祥和欢乐。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祭拜祖先的节日,这样的节日不是神秘的,不是可怕的,是表达对之前的亲戚朋友的怀念,但这件事情又是重要的,不可以随随便便。
孩子们可以从这部动画中可以体会死亡,并懂得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却才是。做到孔子所说的既有信仰,又有理性。
这句“敬鬼神而远之”,作者说,孔子在回答问题时,是针对问话者的自身特点或缺点而作答的,并不是给事物下定义。
因为这里说“敬鬼神而远之”是“知”,即智慧,并不是说智慧只是敬鬼神而远之,他的回答是针对樊迟的个性弱点所做的针对性解释。
我在此去理解“敬鬼神而远之”,也并不是说这句话只能用来解读死亡教育。如果把鬼神升华为信仰,那么可以是有很多方面的。
比如追求事业的成功,既有信仰,又需要理性。追求内心灵性的成长,也要信仰和理性结合。似乎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