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给父母两千块钱?
首先,这个题目不好,我是个语文老师,从没想到给学生出这样的题目。
父母恩情大如天,不能用两千块钱做标准。而要看父母需要多少,赡养父母是应尽的责任,这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到未来的亘古不变的传统。父母需要多少给多少,如果身体不好,失去劳动能力不说,还有疾病或其它情况,需要三千时,决不能只出两千。
返过来,父母比儿女有本事,儿女扭不转蒙蒙,父母反倒一直接济儿女的生活。
总之,一家人,同甘共苦讨生活。
我们弟兄四个分家时,舅舅规定,每年给父母上养老粮多少多少。实际是我父亲种的地很不少,秋收季节,父亲说,老大收那溜,老二收那溜都分配下去。管种不管收。不仅不拼,还要啃老。
母亲生病住院,我们不让父亲负担,把钱凑起来,装在一个食品袋里,谁去伺候,谁就拿着食品袋只管开支,老二去伺候时,老大就把食品袋交给老二,老三去了,老二再交给老三,用完了再往食品袋里拼。老四是公家人,弟兄们怕耽误公家事,尽量让老四少来医院。老四说:“你们伺候得多,那我多出些钱。”
弟兄们出去干活不在家,我在本村教学,同父母打交道比较多,不论母亲在医疗所输液还是父亲到县医院看病,我就把钱付了,不让父亲掏钱,不是大钱,也就不让哥哥弟弟分摊。有一次,代表公安局的表哥看见了,他说:“你不能一个人付钱,弟兄多了,都出个。”我想,一家人没有绝对平均。因为父母养活我们时,也没去想绝对平均。我们上学时,父亲说:“谁考上供谁上学,考到那里就供到那里。”可以想到,父母养儿,每一个儿子需要的费用肯定是不一样的。既然父母养儿不讲平均,为什么儿女赡养父母就非要讲究平均?
回到正题,儿女给父母两千块钱难吗?不难。我的两个儿子都教学,两个儿媳也教学,都有工资,都能每月拿出两千元。但是,我不需要呀,我的退休工资还花不完呢,他们又是还房贷,又是供儿女上学,花销比我大。他们管好自己就行了。稀饭碗,各端各,自行车,各骑各,缝纫机,各蹬各,电视机,各看各,教鞭棍,各拿各。不管城市的高楼还是家里的四合院,也是各住各。什么希图也没有,更不希图儿女每月非给父母两千元。只是会唱一首歌就行,那歌曲叫什么来着?
那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