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lei
自我作古,自己为后人树立先例!
01
今天看到了一篇推文《复旦医生谈:为何很多“名校第一学历”的医生职业发展后继乏力?》文中提到了三点原因:性格、氛围与学科建设。深有感触,所以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来自河南这个高考大省,当年大概以全省六百名左右的成绩进入我们学校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也就是俗称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八年出来就是个博士。我们学校的两家附属医院算不上国内顶尖,但前十还是绰绰有余的。
长学制最大的好处是时间短(正常本硕博培养需要11年),但这也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本以为这些天之骄子可以做的更好,但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更加优秀的资源聚集和倾斜没有让他们更加努力,反倒是让他们“趾高气昂,理所应当”地不知道珍惜。“温水煮青蛙”的道理都懂,在谁身上都不可避免,因为自律真的太难太难、上进真的太苦太苦。
长期处于“舒适区”也容易使很多学生变得非常“佛系”,后劲不足。我都不好意思描述我们专业现有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你知道了估计都不敢找他们看病了。反倒是那些考研、考博考进来的学生更加努力勤奋,毕竟经过重重厮杀才来到更高的平台上深造,他们懂得机会来之不易。我现在从来不说自己是八年制的,从心底里我是以研究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依然扛起科研这个大旗。
02
更加深入思考一点,“名校第一学历”的医生职业发展后继乏力”这只是个吸引人眼球的噱头。名校永远是相对的,不要总想着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考研到985或者211是“人生逆袭”。清北复旦上交考到美国的哈佛、斯坦福、麻省也是“人生逆袭”。
不是名校第一的医生职业发展后继乏力,本质上是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的人后继发展乏力。你说你都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了,你不后继发展乏力谁乏力呢?所以说,这个问题和名校不名校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关键是你有没有一颗上进心。当然,“佛系”的生活态度绝对没有错,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与个人志向并没有优劣之分。
但对于想做大事的人来说,英雄不问出处,性格、环境、平台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一定要跳出现有的圈子,这个圈子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跳出现有的思维认知,第二个层面是跳出现有环境、框架和限制。
人长时间在一个环境中,会慢慢限制和蒙蔽自己,和周围同学的行为方式趋同,慢慢被同化。不管在哪里优秀的人总是少数,所以被同化一般都不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此外,你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做好权衡。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忙得不可开交,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严格按照学校的培养模式来走。不是不好,只是学校的培养模式一般都是底线,你想要更好就必须跳出它的束缚,额外付出多得多的努力才行。
现实中有太多的人打着劳逸结合的旗号,一直享受着安逸。你自己抽空记录一下时间就知道了,你自以为很多的学习工作时间其实少的可怜。
03
我非常庆幸自己可以选择一个顶尖的科室。顶尖意味着科室的强势,不管是收入还是待遇。但最关键的是有一批无比优秀的人才,在这里你就是一个“弱鸡”,但是成长空间极大,未来可期。其次,我非常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导师和团队。我们实验室一直秉承着“科研即历练”的人生态度,我们想要真正做些事情,做些有意义、可以改变国人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
我非常喜欢王烁老师说过的一段话:“要敢为天下先。自我作古,自己为后人树立先例,而不是被前人树立的先例所束缚,所以绝对不要被大人物唬住。”人生在于抉择,我不想让自己太闲,因为未来我要成为顶尖的心内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