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年节民俗艺术中,“鼠”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随处可见。起初人们是驱鼠和逐瘟求吉,后来原生态的年节民俗鼠文化逐渐演变发展为祈求福、禄、寿、喜、财的吉祥文化。
人们将老鼠与蝙蝠、佛手、寿桃、石榴、桂花、鲢鱼等吉祥物组合在一起,利用谐音和象征手法,创造了福鼠临门、灵鼠闹春、禄鼠高晋、寿鼠延年、财鼠兴旺、瑞鼠顶桂、鼠年有余、鼠回娘家等年俗鼠文化剪纸。
无论是年画、剪纸还是节日当中,“老鼠嫁女”的故事多有所见。这不仅暗示了劳动人民对肖鼠既畏惧又崇敬的复杂心理,同时也表达了祈求避灾降福的民俗心态。
每当春节临近之际,张贴年画或者剪纸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这既表达了人们对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又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在花样繁多的年画或是剪纸当中,最为常见的莫过于“老鼠嫁女”了。
“老鼠嫁女”的画面中张灯结彩,吹吹打打,一片热闹的气氛。娶亲仪仗队中,花轿、彩旗、灯笼,还有鼓乐队,样样俱全,俨然人间嫁娶的盛况。执事队伍中还有两只老鼠扛着“正大光明”的大旗,冠冕堂皇、滑稽可爱。年画或剪纸当中抬轿、打执事、奏乐的都是鼠形,唯有新娘和新郎的模样,各地常有不同。
“老鼠嫁女”本来是民间的一种祀鼠活动,这种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其日期因地而异。祀鼠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江南一带民间,在老鼠嫁女日前夕,家家要炒芝麻糖,传说这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当天晚上,孩子们将糖果、糕饼、米花放置在老鼠经常经过的地方,并敲打锅盖、簸箕等器物为老鼠催妆。
陕西有些地方,正月初十夜,家家灭烛早寝,还要在屋角撒上盐巴和米粒等,俗称“老鼠分钱”。苏南一些地方,老鼠嫁女之日,均日夜不燃灯,叮嘱小孩子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老鼠娶亲的队伍,还要把鞋脱下作为老鼠迎亲的花轿,把瓜子皮、花生皮等作为礼盒。
“老鼠嫁女”中,人们把盐巴、糕饼、糖果等用来祀鼠,是希望与鼠“和平共处”;人们不点灯、不喧哗,是不希望惊扰了“老鼠娶亲”的队伍,以免“你吵它一夜,它扰你一年”。
当然,也有人认为,鼠是“子神”,“鼠嫁女”即为“人嫁女”,是人们祈求早生贵子,像老鼠一样多子多福。所以在最古老的民间剪纸“老鼠嫁女”中,花轿中坐的不是鼠的形象,而是人类的繁衍之神抓髻娃娃。
总之,“老鼠嫁女”是由原始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并在传播过程中进行变异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欢迎喜欢剪纸的朋友们点赞+关注,一起做趣手工,传承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