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宝木笑
1999年,正当全人类欣喜若狂地准备跨世纪的时候,一部叫做《美国丽人》的电影从低调上映到家喻户晓,当年就有很多影迷说:“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不管到哪个时代,人类自身的问题永远如影随形”。而后,《美国丽人》继续高歌猛进,甚至成了一个特殊现象的代名词——中年危机。《美国丽人》从精神内核上很像许鞍华执导,张学友、梅艳芳主演的《男人四十》,都是将男男女女步入中年后遭遇的工作上、感情上、家庭上、子女上、人际关系上的种种危机展示给世人,让人观后不由一声叹息。
这种压抑、沉闷和抑郁混合成的颜色,在21世纪即将过去20个年头的时候,继续渲染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更加有力。比如,如今比较火的“90后初老症”,其实就是延续“1992中年危机”的概念而来。当时,联合国将“青年”的年龄范围定义为15到24周岁,于是,开始阶段是网络上的调侃,没想到随着年轻人参与讨论的增多,调侃渐渐变成了一种沉重的共识,引发了众多90后的危机感,“90后初老症”只是这种危机感的众多表达之一。
从这个情况来看,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心理学博士罗比•路德维格的《最好时光是现在》也许是本“老幼皆宜”的工具书。说《最好时光是现在》是一本工具书,是因为罗比•路德维格对于“中年危机”这个话题的解读是完全问题导向的和系统化的。如果一定要给这本书的内容以具体的逻辑,也许罗比•路德维格更多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条理来组织全书的。问题直指“中年危机”的三个核心层面,即情绪层面的中年危机感、生理层面的中年衰老感以及精神层面的中年虚无感。继而,罗比•路德维格作为美国心理治疗和婚姻咨询界的大V,从其多年的从业经验和个人经历角度对这种种中年危机进行了抽丝剥茧的解读,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不应该仅仅将《最好时光是现在》当成一本单纯解读中年女性危机的心理工具书,罗比•路德维格提出的“与美丽、活力、自由相伴的人生第二春”对于我们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从年龄层面已然跨越我们以往认为的所谓“中年年龄段”,从社会层面已经涉及到后工业时代,特别是新世纪互联网时代,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焦虑关系,而从心理和精神层面来说,这已经涉及到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平衡问题。所以,《最好时光是现在》并不是一本只写给女性朋友的书,也不是一本只写给40岁以上人群的书,而是写给水泥森林里所有彷徨和踯躅的灵魂的书。
油腻人生离我们有多远
我们对于“中年危机”有着本土特色的称呼——中年油腻。当年这个概念风行全国的时候,某公知有篇文章给人留下了极深印象,其中还提出了几个判定标准,现在看来与《最好时光是现在》特别搭配,我们不妨借这个标准来与这本书两相比对进行理解。
第一个标准是贪。比如特别喜欢贪小便宜,什么东西都跟别人斤斤计较,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结婚想的就是这个男人的各种条件,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交往想的就是这个女人的身体。罗比•路德维格认为,这种情况意味着眼界的停滞和降低,青春时代的奔放眼界被自我磨平。
第二个标准是俗。这个在很多网络热议中非常出名,即所谓的“中年油腻标配装备”,比如盘手串儿、保温杯里泡着枸杞、嘴里跑火车、总爱给人上课、不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对于男性来说,总是很猥琐地谈论女明星、单位里的女同事,满嘴荤段子……罗比•路德维格觉得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心理的扭曲了,因为中年危机重要的一点便是容易陷入对过往的遗憾中,但弥补这种遗憾又回天乏术,因而会造成这种扭曲的高概率。
第三个标准是放弃自己。罗比•路德维格认为人到了中年期会遭遇多重需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有老、下有小、回家有琐事、上班不停蹄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人们最容易被自己肩上责任压倒,生活被各种要求填满,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逐渐失聪或完全麻木。
第四个标准是装。在我们周围,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中年人,比如在工作中总是愿意装专家,动辄就是“我干这个多少年了”,在生活中总是愿意装国学大师,喜欢拽一些国小水平的儒家经典,朋友圈里分享各种人生感悟等等。而《最好时光是现在》则将这种情况进行了深入发掘,罗比•路德维格认为目标感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空虚,会让人在中年期更加执着于物质和虚荣,但这条路最终通向的却是内心不断的焦虑和恐慌。
第五个标准是懒。“油腻”这两个字就非常形象了,啤酒肚、双下巴、不洗澡、不爱刮胡子、衬衣黄渍、鄙视运动等让“中年危机”的人们往往在真正衰老前,首先陷入健康危机。罗比•路德维格甚至专门拿出一章来讨论这个问题,她认为衰老是自然现象,但中年期的大部分人从内心深处的自我放弃,以及个人意志方面的懒惰让这些人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整个人变得臃肿而消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中年油腻”并不一定与年龄有关,任何具备上述心理特征的人,都可以算作“中年油腻”的范畴。所以,我们完全可能看到二十多岁的“油腻中年”,也可能看到五十来岁的“翩翩少年”。一位网友的经历就很有这方面的代表性:
“刚在星爸爸点咖啡,进来两个咖啡机高的男子,一看就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多岁吧,但是胳肢窝里夹着PIAO客包,肚子、横肉、板寸、手串、立领短袖衬衣……相当专业的中年直男Cosplay,加上晃着走路,气场也算稳重了,不可小视。其中一位夹了夹包,镇定自若地问店员:你们这里哪个点击率最高?”
所以,油腻人生离我们并不远,什么时候我们的精神臃肿了,什么时候我们的自我提升停止了,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将恶俗和成熟划等号了,什么时候我们不再相信真的东西和远方的风景了,“油腻”这两个字就已经写进了我们的人生。
油腻人生是可以避免的
罗比•路德维格这本书对我们最大的启发,也许就是她让我们相信:油腻人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将全书进行梳理,不难发现罗比•路德维格是按照一条比较清晰的线路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即身体上的自我重视、心理上的自我接受以及精神上的自我升华。
冯唐算是国内“油腻”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他在避免油腻的众多建议中的第一条并非什么三观和自我教育,而是“不要成为一个胖子”。这里当然不是歧视身材的意思,我们应该在意的是其背后的健康理念和自律意识,因为这会让人产生一系列蝴蝶效应,让中年期甚至青年期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摧残,很有点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味道,所以需要特别地注意和小心。即冯唐所说的:
“我们要像厌恶谎言、专制、谬误、无趣、低俗、庸众一样厌恶我们的肚腩,我们要把还能穿进十八岁时候的牛仔裤当成四十岁时候的无上荣耀,朝闻道,夕可死,朝见肚腩,夕可死,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一胖不除,何以除邪魔。”
罗比•路德维格在《最好的时光是现在》中,相当于把冯唐的观点进行了多维延展:健康生活每一天。油腻人生从来都与亚健康相生相伴,人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破罐破摔的时候,其实身体状态已经开始暴露了自己的心境。罗比•路德维格认为失败的中年期和自我放弃的人生是直接划等号的,因为那样的人生永远不懂得照顾好自己。
按照罗比•路德维格的建议,人们需要首先扭转功利的油腻思维。不要过于担心自己的身材,而是要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力量和肌肉结实度如何,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健身的过程。特别是要相信,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一定可以让人脱胎换骨,整个身心都会发生极为巨大的变化,这并不是单纯的身体问题。
还需着重指出的是,在这方面避免油腻人生一定要坚定一点:“只要开始就不算晚,关键是从现在开始”。很多人都是在身体极为不利,或者到了中年才开始喜欢上运动的。欧内斯廷•谢泼德56岁开始健身,70岁后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健美运动员。还有咱们国内的“最帅老鲜肉”王德顺大爷, 24岁做话剧演员,44岁学英语,49岁研究哑剧,50岁开始健身,57岁创造“活雕塑”艺术,70岁练成腹肌,79岁走T台秀,80岁当音乐DJ……
这背后与其说是一种励志,倒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最终胜利,罗比•路德维格认为心理上的自我接纳将激发人更大的内生动力。所以,她的这本书才对“遗憾”进行了整整一章的论述,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什么像“90后初老症”这种情况会逐渐普及,填满《美国丽人》所描述的中年期之外的年轻人生。
这两年,“致青春”的话题特别火,如果细细回想和观察,我们会发现这和“油腻”两个字从“中年”逐渐蔓延至“青年”的步调惊人一致。最早的“致青春”是我们父辈那一代“伤痕情怀”的延续,继而是70后、80后对于新世纪之初的怀恋,如今90后也加入了“致青春”的行列。按照罗比•路德维格的观点,这种情况和“遗憾心理”密不可分。遗憾的感受被比喻为“对事实的消极扭曲”,让你觉得是生活的受害者,而认识不到可以让你参与其中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羡慕和嫉妒是遗憾的两个近亲”。我们频繁地“致青春”除了怀恋过往的岁月,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潜意识中想要回复到那个同学少年“一切大同”的时代。但越是怀恋和遗憾,就越是无法继续向前,失落和悲痛的绞杀让人丧失自控力,并远离自律,沉沦出一整套让自己油腻的理由。比如,一些人会动辄搬出特别奇葩的怪论:“三十不学艺、四十不读书”、“这么大岁数了健身为了勾引谁”……这是标准的“油腻思维”,充满着地沟深处腐朽和恶俗的味道,不但让周围人听着难受,坑害自己则更深。
结合上述种种“油腻人生”的心理和行为,罗比•路德维格给出的结论是鲜明的: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将让你超越年龄的表象藩篱。按照荣格的危机理论,这个精神的自我救赎,折射着“油腻人生”画皮背后的真相:对物质的追求挤占了精神价值应有的空间。所以,在实现不了物质的时候,无数人用“生存压力”作为“油腻人生”的借口,而物质条件较好的时候,无数人又用“没有目标”当成“油腻人生”的牌坊。故而,“油腻人生”最主要的特质便是不再去想未来,只想在眼前的苟且中尽量多沾点儿小便宜、多吃点儿小豆腐、多满足点儿小虚荣、多享受点儿小舒服……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样的精神状态,即使是在18岁,我们也可以完全判定这个人已经步入了“油腻中年”。
如果一定要给避免“油腻人生”提出几条建议,结合罗比•路德维格的这本书,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下(笔者注:一家之言,肯定不全,也不见得就完全正确,权作抛砖引玉,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继续补充,我们一起拒绝油腻):
1.不要把大肚腩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对于身材问题我们都无权歧视,但是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油腻大叔”年纪不大,就开始扶着肚子冲着你一脸油腻的笑,而且还总是拍着肚子对你有意无意显示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别人如何做是他们的自由,我们需要做的是,经常提醒自己,啤酒肚不是大部分人的常态,即使你周围都是啤酒肚,也不能说明这就是对的。去跑步吧,去健身吧,不油腻,先让自己的身体不要沉沦。
2.不要当瞧不起学习和读书的弱智。前面提到过,读书和学习是一件要用一生去做的事,但偏偏总有那么一些人对此嗤之以鼻,竟然认为那些都是乳臭未干的学生们做的事儿。我们一定要远离这些奇葩的反智主义者,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学习,读书和健身总有一样在路上,这话说的没错,而且特好。
3.不要当无视金钱的糊涂虫。前面我们虽然强调了精神空间的重要,但这绝不是说物质就彻底要从我们的人生中剔除。相反,真正有主见的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正视金钱的问题,用罗比•路德维格的原话就是:“没有任何其他事比经济状况更能把人拉回现实”。
4.不要成为整天把性挂在嘴边的垃圾。“食色性也”这话不是让人猥琐的牌坊,也别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规矩一些就是“虚伪”和“道貌岸然”。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你整天把器官挂在嘴上,并不代表你就成熟了,你就爷们儿了,你就活得真诚了。“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5.不要总是想冲着比你年轻的同事滔滔不绝。人家来的比你晚,年纪比你轻,你就多照顾照顾人家,但一定把嘴闭紧。别总想着抓住一切机会给人家“上课”,叨叨一大堆你的“人生感悟”。你可能是爽了,但你考虑过人家的感受么?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和自由,别对任何人强加你的观点,除非你想过早进入“中年油腻”。
6.不要对比你年轻的人指手画脚。这条并不是上一条的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刀。第五条中的人还算好的,虽然有点儿唐僧,但至少还算好心,没害处。但这一条要是总犯,你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一个为人不咋地的“油腻”了。别总看比你年轻的人不顺眼,人家加班,你说人家表现,人家下班,你说人家懒惰,人家化妆,你说人家妖气,人家穿衣,你说人家风骚,人家读书,你说人家装×,人家旅行,你说人家约×……“羡慕和嫉妒是遗憾的两个近亲”,其实,你背后对年轻人指手画脚的样子,很丑。
7.不要眼睛整天盯着别人的朋友圈。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这很有些罗比•路德维格在书中说的“接纳”的概念,这种比较也通用于对自己的认知,所以她才会把书名定为《最好的时光是现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别总是盯着别人看,最好的幸福还得看自己的感受,你盯着别人,就会干扰自己的感知,影响自己的判断,特别不值。
8.不要动辄拿“生存”和“现实”说事儿。这两个词儿特冤,本身都没问题,却因为被太多的“中年油腻”拿来做牌坊、当遮羞布而变得让人不爱亲近。整天和人勾心斗角、使绊子,把和不生不熟的人应酬看得比家人还重,就别老拿“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遮脸了,江湖上的人多了去了,你怎么就不说那些为了家人和良知而笑傲江湖的呢?对自己诚实点儿,这是做人的底线,也是避免油腻的红线。
9.不要不相信“远方”和“真相”的存在。这两样东西确实是越来越少了,但我们相信它们存在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一个连这两样东西是否存在都不相信的人,迟早也会不再相信生活,不再相信自己,最终变得麻木,底线极低。每一个油腻的人,必有一颗麻木的心。
10.不要熬夜不要不修边幅。最后这条不解释,谁做谁知道。
最后,愿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这段话为本文作结,希望路过这篇小文的每一位朋友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人生不易,永不油腻。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约翰•克利斯朵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