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篇提及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和当今时代背景,笔者总结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以下七点发展趋势。
趋势一:加速智能化发展,构建出行生态。
新能源汽车的长效发展离不开车内与用户的“智能交互”。[1]实现与用户的“智能交互”,首先要升级“智能座舱”。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企已有初步探索“智能座舱”的设计。蔚来通过中控屏、数字仪表和后排HDR多功能控制屏实现三屏交互,并较早引入了AR/VR概念;小鹏的智能座舱由一块常规的中控屏和仪表屏构成,与传统车型类似;理想ONE的中控设计由四块屏幕组成,除了方向盘上的快捷键外,几乎五实体键,主打简越设计。
但是,在车舱内的“语音交互”,国内厂商仍有很大需提升的空间。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厂商的“语音交互”系统大多响应速度慢,语音识别不准确,仅仅只能控制中控多媒体,距离真正的语音助手还有一段距离。
因此在未来,新能源汽车厂商应将大模型接入车内,实现真正的“人车交互”。在接入大模型方面,新能源汽车厂商可与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如百度的“文心一言”;科大讯飞的“星火认知大模型”)进行合作,大模型将与智慧座舱结合,真正实现车内跨业务、跨场景人车自由交流。接入大模型后,新能源汽车的“机器视觉技术”也能取得较大突破,解读汽车摄像头等传感器提供的视觉输入,识别车辆及驾驶员状态、交通标志和道路状态等相关视觉信息,配合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备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实现车和人、道路等各方的信息交互共享,帮助车辆做出更加智能、精确的决策,这有助于自动驾驶应用落地。
最后,新能源汽车厂商在构建出行生态上要在“全流程”考虑用户需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交付等全环节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并体现在研发流程管理、销量预测管理、订单管理、排产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全环节,各环节和部门需要以更加体系化、智能化、全局化的数字化体系打通车企端到端的全环节,努力实现让用户需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充分输入,根据用户订单进行生产订单管理,且高效管理用户定制化车型需求的自动排产和供应链管理,并在从“研发到交互”的全过程中,进一步构建主动分析和优化调整的能力,真正将数字化赋能全产业链优化。
趋势二: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个性化经营
为打造长期可持续的电动汽车竞争力,企业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用户经营。除了车辆本身的综合性能及使用体验外,在零售及服务阶段的模式创新及体验优化也不容忽视。
各新能源汽车厂商可利用大数据为各细分客户提供科学和个性化的服务。在数据基础和数据治理方面,车企需要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设立面向整个公司的数据治理部门,并吸纳专业数据处理人才,以确保所收集数据的一致与透明,便于进行分析并产生洞见;在跨渠道数据整合方面,车企可以从多渠道和各类数字化触点收集数据,并搭建数据库,实现灵活的数据互联。
简而言之,我国新能源汽车厂商为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应将重心放在产品力和消费体验的提升。一方面,车企应致力于实现电池降本增效,同时投入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服务于关键产品特征的技术研发,持续提升产品力。另一方面,车企应直联用户,打造全渠道无缝体验并开展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提高品牌忠诚,实现客户价值转化。
趋势三:绿色低碳,响应国家策略
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在未来30至40年的时间里全社会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而对汽车行业来讲,更是其百多年历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一场变革。汽车行业的“碳中和”是指在汽车全生命周期实现净零碳排放,涵盖原材料获取、零件制造、整车组装、日常使用以及回收等。
我国新能源汽车厂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做到以下“两化三链”的措施以重塑面向未来的竞争力。“两化”指车型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是实现碳中和的载体,在车辆使用过程中摒弃以化石燃料为动力,并以智能网联进一步提升出行效率。“三链”包括了绿色供应链、清洁能源链和材料再生循环链,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
具体步骤如下:
为实现上述提到的目标,我国车企首先要特别重视升级绿色供应链,特别是针对铝、钢、塑料等车用材料和动力电池等高碳零部件,车企要找到突破口,引导和驱动关键供应商共同施策,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产品碳足迹;
其次,应为加速电动汽车普及和保障电动汽车从制造到使用的全过程最大程度地利用清洁电力,车企需择机布局清洁能源产业链关键领域,前瞻性开展新兴技术研发,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例如动力电池与储能、绿电、充电桩网络与V2G等,甚至成为纵向一体化的清洁能源综合服务提供商;,为加速电动汽车普及和保障电动汽车从制造到使用的全过程最大程度地利用清洁电力,车企需择机布局清洁能源产业链关键领域,前瞻性开展新兴技术研发,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例如动力电池与储能、绿电、充电桩网络与V2G等,甚至成为纵向一体化的清洁能源综合服务提供商;
最后,要打通材料再生循环链,车企应联合链条中各方参与者构建生态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方案,推进循环经济的规模化和商业化,既进一步降低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又能够提升动力电池所需稀有金属矿物的供应保障。
我国新能源车企若能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做到“两化三链”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则“碳中和”的美好未来指日可待。
趋势四:抢占高端市场,实现转型升级
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飞速发展,但其主要定位仍处于中低端的车型,高端车型的市场仍被特斯拉等外国车企占据。因此在未来,我国新能源车企应努力进行“横向拓展”,发展“中高端”新能源汽车[2],一方面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也是为我国新能源车企转型做好战略准备。
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在高端市场(30万元及以上)的增长潜力巨大。从渗透率来看,新能源汽车在高端市场渗透率明显落后于其他市场。从供给来看,自主车企发力高端市场,如广汽埃安的“昊铂”品牌与比亚迪的“仰望”品牌。我国车企的高端化转型也是也能更好应对传统豪华品牌丰富车型矩阵的挑战(如奔驰推出的EQS SUV和宝马的iX1)。
趋势五:下沉市场,同样不容忽视
我国新能源车企要抢占高端市场,但下沉市场也同样不容忽视。巨大的下沉市场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共销售106.8万辆,同比增长169.2%。
新能源汽车下乡,并不局限于乡村、农村地区,我国广大的县域及乡镇地区,都是新能源汽车未来要进入的领域。这些地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现状,与一、二线城市相比,渗透率较低。乡村、农村地区的车主较少有“停车焦虑”,这为其增购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基础条件。他们愿意增购低成本、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以满足生活中的日常出行需求。
因此在未来,新能源汽车仍想要获得持续增长的一大发展方向,就是深入到三四线城市,加速下沉和全渠道布局,提高三四线城市居民对新能源汽车车企的品牌认知,在他们心中建立良好品牌形象,否则等到传统车企迅猛发展“新能源汽车”子系列是,它们原来的4S店会有很大的渠道优势,这将会与新能源车企在下沉市场发生激烈的“厮杀”。
趋势六:变革供应链,掌握核心技术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新能源汽车长效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便是掌握“核心技术”,打造柔性供应链。
我国新能源汽车厂商要加大技术研发,应实现核心技术自研。比亚迪就是从多年以前就意识到“核心技术”的关键性,自主研发电池技术,既是上游供应商,也是下游销售商,这样把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就能实现成本控制和将“核心技术”出售寻求第二增长点。
如果暂时做不到“核心技术”自研,我国新能源汽车厂商也要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通过“上下游合作拓展”探索新的发展机会,努力打造柔性供应链。如:通过与“物流方”合作,深入了解承运商,促进对其可控车辆的品牌渗透;与仓储商互换,获取部分核心仓储资源,或进行车辆最佳匹配;还可与相关服务商合作,为客户提供维保服务、增值服务,为下游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总而言之,我新能源车企若想乘势而上、快速把握机遇,则需要升级供应链管理模式、优化渠道布局模式、构建生态合作体系,打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破。
趋势七:加速出海,扩大国产品牌影响力
我国新能源车企除了在国内寻求发展外,国外的市场也应好好把握。我们可发现,2022年新能源汽车出口成绩斐然,不仅实现了出口总量的突破,更是达到了欧洲国家的中高端市场渗透。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产品的溢价认可和新服务模式在欧洲市场的落地。比亚迪、理想、蔚来等十多个不同类型的中国品牌也纷纷发布了欧洲市场规划,加速海外布局。
因此,在未来新能源汽车实现出海突破,需要充分利用其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已有的先发能力优势和产品优势,以及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实现国产品牌向上发展。我们预计2023年中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出海将取得更高成就,更多的中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扩大国产品牌影响力。
总结
我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不断发展,但是近期遇到了“降价”的打击及“增长触底”的挑战。在这拐点之下,笔者认为,我国新能源车企若能做到以下七大趋势:第一,加速智能化发展,构建出行生态;第二,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个性化经营;第三,绿色低碳,响应国家策略;第四,抢占高端市场,实现转型升级;第五,重视下沉市场;第六,变革供应链,掌握核心技术;第七,加速出海,扩大国产品牌影响力,如果我国汽车厂商能把握上述趋势,定能实现长效发展。
文献综述:
[1]金永花, 新发展机遇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水平提升研究[J]. 经济纵横, 2022(01)
[2]李国栋, 罗瑞琦, 谷永芬. 政府推广政策与新能源汽车需求:来自上海的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4): 4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