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父亲告诉我说:“中国的山河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心里,从此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随着日月星辰变化,岁月将这颗种子孕育成一棵小苗,一株小树,终成参天大树。
每过段时间,我都会抽空,或远或近的出去走走。去之前,我会提前做一点功课,了解一下风俗习惯,知道一下那些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的历史典故,甚至与之有关的传说故事。讲真,比起一无所知,这样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别有一番情趣。因为,当双脚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触摸到石刻上的花纹时,脑海里,总不时浮现出那年那月,发生在这里的一切一切。
春暖花开。四月的阳光洒在脸上,暧昧温情,春风轻轻柔柔,吹乱一头秀发,让人迷乱而不自知。突然,就有了想去一个有青石小巷的地方,就在这春日的黄昏里,红灯笼映出大宅院里的幽深静谧,坐在院落里的石凳上,细品一杯香茗,人生的甘苦就随这温热的茶水,缓缓入喉,那又该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于是,我去了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也慕名看了王家大院。车子驶出,甘肃-陕西-山西,钻过一道又一道在山崖上凿出的隧道,一天之间跨越三省,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幻,地域差异越来越明显。建筑风格,耕种方式,生活环境,就在车窗外,若隐若现透露出在这里生活者的秘密。
在历时三百年建成的王家大院,山西的建筑风格体现无遗。院门那两座雄狮,虽经历过风吹雨打,狮身上的斑斑驳驳,似乎想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但无奈的是人群来去匆匆,从没想过放慢脚步。
进去院内,仿佛进入一个独立王国。熟悉,是因为好多的影视剧,都把这里作为拍摄地点。青石小径,排列有序的大院,静默着,等待我的造访。高高的门槛,高高的门楼,自有一种威严。堂屋很宽大,四壁的字画,显示着主人的文化素养,细看之下,才辨出是梅、兰、竹、菊。站在屋子中央,我能真切感受到来自主人的气场强大,房屋的框架结构很高,雕梁画栋,每一根柱子,每一个花纹,都细数着历史的沧桑与久远。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都可见一斑,我仿佛看见那时的门庭若市,主人坐在高高的太师椅子上,嘴角带着浅浅淡淡的笑容,接待着来宾。
穿过后院,便是居住所在,因为都是石头窑洞,透气性不太好,所以很小很浅,但并不影响窑洞的精致与美观,后院中央的大水瓮,有聚财之意,财源滚滚来,台阶上有石刻的仙鹤喜鹊莲花,栩栩如生,仔细观察,脉络清晰,各具情态,寓意为多福多子多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往今来,人的初衷都未曾改变。
庭院连着庭院,户户相通,青石铺就的小巷,就是它们之间的连接。与大自然造就的风景不同,这里是古人生活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劳动,创造了这种奇迹,令人震撼。透过古朴的窗棱,我也仿佛穿越到那个时代,看到他们其乐融融。灵石镇的四月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晴好,大风刮过,天色渐暗,让我蓦然从历史又穿越回到现实。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平遥古城里一片灯火辉煌,主街道两旁全是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新龙门客栈”柜台上的店小二,忙碌拨打着算盘珠子。不知道谁说过,走在平遥古镇,风里吹过的都是文化,脚下踩过的都是历史。这座保存完整的古镇,用她的热情好客,接待着四方来客,把古镇文化传播到四海八荒,她也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影响。夜晚的古街沸腾起来了,古镇被各种卖旅游商品,卖吃卖喝的商家吞没了。我也不能免俗,很快,便被琳瑯满目的商品吸引了目光。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对于我这种生于斯长于斯,按部就班生活的人来说,虽说平淡无味,但却又庆幸,没有经历大风大浪的冲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在一个地方久了,人难免生出一种惰性,思想和灵魂都处于一种保守僵化的状态,更谈不上思维的改变。有空出去走走,也许,感受不止一点点,改变也不止一点点。人的一生,灵魂与脚步,总有一个要一直在路上,思想丰富了,眼界开阔了,从远处看,人生格局会变大,从近处瞧,你能把以前看不惯的东西看惯,你会变得慎独,会不断反思自己,但很少会去指责别人。慢慢的,人活起来便会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