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独自惯了的人,在大学初始有过极强的不适应感。
身边人好像都在努力想要融入集体,我也在尝试着,但是成效并不明显。由于种种原因,我退出了参加的一个学生组织,有交集的群体更被缩小。由于刚开始参加的活动太多,不懂得取舍,导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于是我选择了拾起高中时习惯的一个人待着的日常。
对于我来说,独处的时光真的很舒服。我可以听歌,看剧,吃饭,图书馆上自习,早起到教室等待上课,下课后收拾东西就走人,跑跑步,逛逛超市,晒晒太阳吹吹风。
同时也相当选择性地看了大量关于#独处使人快乐#的帖子,并为自己的现状感到无比满意。可喜的是,心理生理状况都挺好的,包括现在宅家近半年的生活亦是如此。
但是在很多时候也发现了,这样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怠于花费时间精力在人际交往之上会导致社交能力退化,视野闭锁等等不良后果。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明确指出“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最近在看这一本书《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
其实去年就在某书展上看到了此书,翻阅之余,只觉书页上写着大大的“功利”二字。现在又看起电子书,发觉自己的想法其实过于偏激。这书中并不是教会人如何利用他人,而是如何发自内心地和他人交朋友。
作者讲到,人际交往的三点要素在于:真正的对他人感兴趣,真诚温暖,利他。
“从根本上讲,培养人脉力的核心观念就是以下三点:
1. 保有一颗孩童般的好奇心,对世界、对他人真正地感兴趣,渴望通过人和人的交往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通过对人的深入了解而认识他们的本真。
2. 真诚、温暖是敲门砖。把你的真诚用言语、用行动,传达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光和温度,被你吸引。
3. 为他人创造价值是引路灯。做事绝不要从利己和功利的角度出发,而是首先想到如何为对方创造价值。”
正在积极学习理论和实践中。
——不给自己贴上标签是对的,多多思考自己的观念是否有偏差。
想对在这文章中看到了自己的人说一句: “建议你还是要积极参与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