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老师:南海实验中学 王晨
导入:有人曾用三个数字形容苏轼,大家拜拜这是他的什么人生密码?
唐宋八大家,苏门三学士……引入苏轼的地位
二、理“游”之事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听读标注)——自由朗读——生范读——齐读
2.小组自读课文,读通文意,把疑惑处标画出来,小组内尝试解决。
找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短文
夜游的苏轼,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他
——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识“游”之人
生: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第二天不需要工作)、生说看到一滩积水?
引导并板书:
欲睡未睡 寻乐 闲而赏景
四、赏“游”之景
引导:全身心陶醉于此,朦胧,分不清是月色还是水
用“盖”:完全被吸引了,以为这是积水,甚至细心地分辨藻荇,沉醉在此,抬头看到竹柏才恍然大悟……
这句话能体现苏轼什么心境?(景语“空明”——请情语“澄澈,悠闲”)
当时他处于什么处境?
小结:看似心闲,却身体处处受限
五、悟“游”之心
生自读——生范读(问感受)
生:凄凉、感慨、看破红尘,不在乎
师:看破了,看淡了——坦然
补充生平资料
生:快乐(悠闲自得)、即使被贬了也要做好自己(热爱生活的心)、即使在困难的境界里也有美好的东西(真正的勇气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
逐渐走近苏轼,再朗读文章
写写苏轼会给张怀民留言什么?
生分享:我们不能被生活所击败,我们要做好自己。
天涯何处无芳草,什么时候才能不吃苦,但痛苦能使我们更加坚强。
首尾呼应:八周太守,四次贬谪,三次尚书
豁达悠然自得,勇于面对生活的风风浪浪!
【听课反思】
1.就《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而言,近年来听了好几节了,包括一节“学谷论坛”邀请杭州老师上的课、还有一节新基础的研究课,总的来说,今天王老师的课是最流畅的。就整节课的结构环节来看,从“理游之事、识游之人、赏游之景、悟游之心、共游之情”几个环节推进,围绕“游”字贯穿几个环节,顺理成章。记得之前观摩王老师的比赛,她也是比较擅长用线索去串联课堂的环节。最后,还首尾呼应地重新解读导入的“数字密码”,整节课下来,宛如一篇结构流畅的文章,“ 起承转合”都有体现,所以整体感觉是完整流畅的!
2、细节处理方面,比较欣赏的是:①赏景的部分,能够用“比读”的方式让学生从细微的语言变化中感受到画面的微妙区别,给学生对比和感悟的抓手,比空谈想象和赏析要更加具体,让人更能体会那种赏月的陶醉与欣喜之感。②感悟“闲”的时候,能结合苏轼的生平材料,知人论世,与之前听的课不同,此处的“背景”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如生活受限的苏轼,也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角度介绍苏轼的乐观豁达,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苏轼,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此处的”闲“。③最后以给张怀民写评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苏轼的角度,表述心怀,更能让学生走近苏轼,更深入地理解苏轼。
3、就赛课而言,由于我没有听下午的四节课,无法与下午的课作对比,在上午的四节展示课中,我认为刘老师的《湖心亭看雪》和王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是比较出色的,这两节课都能体现教师的语言功底,让人感受到语文味。相对而言,刘老师的《湖心亭看雪》可能会给人印象更加深刻一些,因为毕竟是“赛课”,刘老师开篇便以接地气又兼有幽默的游戏形式迅速与学生互动,也夺得了评委和众人的眼球,课堂环节有设置学生提问、质疑、自主解疑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我认为《湖心亭》这节课后面由于时间仓促,有一些问题没有让学生分析和理解透彻,但总体而言,整节课的亮点比较突出,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而《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品其构思是比较清晰的,但就赛课而言,感觉教师有点“急躁”了,不是说语速急,而是有点想急着带学生走进她的预设中,相对而言少了一点点“从容”。正如最后评课时,教研员熊老师强调的“以生为本”。虽然整节课都注重跟学生互动,但似乎学生思路没有完全打开。几个细节:①课文的重点字词,解释由老师直接出示在课件上,只让学生照念了一遍,如果是常规课堂的话,大多数老师可能还是会让学生提问解疑,或自主梳理,加强学生对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②可能因为前者没有强化落实,后面找了学生朗读,其中有两次朗读,学生的字音是读错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里的“少”,学生多次读了“shào”,可能当时老师没有留意到,所以没有纠正学生,然后重在把学生带到自己的思路去。③从新基础评课的角度看,这节课学生也许因为环境受限比较拘谨,所以没有真正地开放起来,个人认为在问题探讨或者朗读理解的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环节,可以让学生状态更加投入,让重心下移,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