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提出http的设想,是为了能让远隔两地的研究者们共享知识,HTTP与1990年问世,那时HTTP并没有作为真实的标准被建立,HTTP正式作为标准被公布是在1996年的5月,并沿用至今,广泛的使用在服务器端。
TCP/IP
- 把互联网相关联的协议集合起来的总称为TCP/IP。也有说法认为TCP/IP是IP协议的通信过程中,使用到的协议族的统称。
-
TCP/IP分层
TCP/IP协议族按层次分别分为以下几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
应用层:决定了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通信的活动。
TCP/IP协议族内预存了各类通用的应用服务,比如:FTP(文件传输协议),DNS(域名系统),HTTP协议也处于该层。
传输层:传输层对上层应用层,提供处于网络连接中的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在传输层有两个性质不同的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网络层:(又名网络互连层)用来处理在网络上流动的数据包。数据包是网络传输的最小数据单位,该层规定了通过怎样的路径(传输路线)到达对方计算机,并把数据包传给对方。
链路层:(又名数据链路层,网络接口层)用来处理连接网络的硬件部分,包括控制操作系统、硬件的设备驱动、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适配器,即网卡)及光纤等物理可见部分,硬件上的范畴均在链路层的作用范围之内。
- 利用TCP/IP协议族进行网络通信时,会通过分层顺序与对方进行通信,发送端从应用层往下走,接收端则往应用层往上走。
- 用http举例来说,首先作为发送端的客户端在应用层(HTTP协议)发出一个想看某个Web页面的HTTP请求。
- 接着,为了传输方便,在传输层(TCP协议)把从应用层处收到的数据(HTTP请求报文)进行分割,并在各个报文上打上标记序号及端口号后转发给网络层。
- 在网络层(IP协议),增加作为通行目的地的MAC地址后转发给链路层,这样一来,发往网络的通信请求就准备齐全了。
- 接收端的服务器在链路层接收到数据,按序往上层发送,一直到应用层。当传输到应用层,才算真正接收到由客户端发送过来的HTTP请求。
发送端在层与层之间传输数据时,每经过一层就会被打上一个该层所属的首部信息,反之,接收端在层与层传输数据时,每经过一层时 就会把对应的首部去掉。这种把数据信息包装起来的做法称为封装。
与HTTP关系密切的协议:IP、TCP和DNS
-
负责传输的IP协议
TCP/IP协议族中的IP指的就是网际协议,协议名称中占据了一半位置,可见很重要,“IP”其实是一种协议的名称。IP协议的作用是把各种数据包传送给对方,而要保证确实传送到对方那里,则要满足各类条件,其中两个重要的条件就是IP地址和MAC地址。
IP地址指明了节点被分配到的地址,MAC地址是指网卡所属的固定地址,IP地址可以和MAC地址进行配对,IP地址可变换,但MAC地址基本上不会更改。IP之间的通信依赖MAC地址,经过多台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中转时,会利用下一站中转设备的MAC地址来搜索下一个中转目标,这时会用到ARP协议。(ARP是一种用以解析地址的协议,根据通信方的IP地址就可以反查出对应的MAC地址)
-
确保可靠的TCP协议
按层次分,TCP属于传输层,提供可靠的字节流服务。
字节流即,为了传输方便将大块数据分割成报文段为单位的数据包进行管理。而可靠的传输服务是指,能够把数据准确可靠的传给对方。为了准确无误的将数据送达目标处,TCP协议采用了三次握手策略。
-
负责域名解析的DNS服务
DNS是和HTTP协议一样处于应用层的协议,提供域名到IP地址之间的解析服务。
各种协议与HTTP协议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
URI和URL
URI:统一资源标识符。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URI用于字符串标识某一互联网资源,URL表示资源的地点,可见URL是URI的子集。
(笔记来自:《图解HTTP》人民邮电出版社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