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是父亲的一周年忌日,妹妹回了老家参加了祭祀。走时邻居阿姨给带了些面豆豆。她回家后给我视频,我看到这几十年都没有吃过的希有的家乡特产,一下子就馋啦。妹妹马上说给我都寄过来,因为本就不太多,再者也有些麻烦,我就告诉她不用啦,但妹妹给我打完电话,就直接寄了过来。
收到包裹拆开,马上塞了几个入口,“嘎嘣”咬碎,脆酥香一下子盈满口中,还有家乡独有的泥土的芬香,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味道,想起妈妈的味道,想起故乡的味道。
从记事起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前一周左右,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张罗炒豆豆,当然对于特讲究,并且对每个节日都会仪式感满满的母亲来说更不例外。这面豆豆看起来不起眼,吃 起来好吃,但做起来却很麻烦。
首先要备土,那土也不是普通的土,妈妈说她们小时候都是从那老城墙上挖土,在除四旧时,各村的老城墙,都陆续拆啦。就只能到各村的用来砌土墙的地方找那些老土(好些年没有长庄稼,又黄又硬的土)挖一筐回来。然后敲碎再过细网。开始没有碾槽,母亲凡事力求完美,打土,过细网,有时她一个人会折腾一到两天。后来父亲给家里置办了村里第一个碾槽,平常用来碾辣椒或花椒,这时就用来碾土,而我此时也近十岁,母亲不会用脚蹬,除了经常不在家的父亲家里就我会用脚蹬碾槽,所以这个光荣而艰 巨的任务往往就落在我的头上。因为有好些人也想用我们家的碾槽,所以当我在碾时总有几个村里的婶娘或阿姨在旁边边聊天边等着,这时往往就会夸赞我听话能干,而母亲也会不吝赞美,所以每当达到妈妈的要求把这些土碾好时,我虽然已是腰酸背痛腿抽劲,但心里却美滋滋得很享受。
土筛好后,再拿到太阳下晒,黄亮亮的细土粉沫在一张张的大席上平平的铺上一层,在太阳光下闪闪发光。只是在晒或收时要是有风的话会有土扬起,那很容易眯了眼,并呛了鼻舌。
土准备好后,就会选一天阳光明媚的日子用来炒豆豆,而在前一天晚上先要发面。这个面和蒸馒头的面是一样的,只不过要在和面时添加调味品,母亲会做各种味道的,有加糖的甜味的,有加鸡蛋和各种调味品的五香味的,还有加辣椒粉的辣味的。所以往往要发几种不同的面。这时候一般天气还不是很暖和,有时也有碰到才下完雪的年份,所以母亲还会把炕烧得很热,为了把面发好。在早春的日子有时就会因晚上炕太热而半夜被热醒,这时一般就会看到母亲在看一盆盆面发得怎么样,有时会把盆移到炕边或柜子上,那是怕面发过了会发酸影响口味。迷迷糊糊的叫声“妈”,而妈妈一般会说现在还早着呢,赶快睡吧。翻个身又睡着啦,等再起来时妈妈已做好了早饭,也不知妈妈什么时候睡的什么时候起的。
待吃完早饭,收拾完毕,妈妈就开始张罗炒豆豆。也会让我们把厨房里的不用的碗筷瓢盆都端到外边,把一些移不出去的面缸等用报纸盖起来。母亲会把先前备好的土倒入㶽中,盖上㶽盖,打开鼓风机开始烧土,这时我也会帮母亲看火加炭。而母亲和我都会包上头巾,因为从用土的那刻起在那个没有排气扇和抽烟机的年代,灶房就开始有尘土飞扬的。
随着锅慢慢热起来就会有土随着热气冒出来,灶房也慢慢呛起来,这时我往往给锅下加些炭,嫌灶房呛就会出去等一会再进去。而母亲已经开始揉面,然后再把揉好的面擀成一大片,随后横竖切成一块块小、中、大各样的布丁。再把这些切好的布丁放在一个个篦子上放到太阳下晒。在中间的间隙里母亲也会揭开锅盖上下搅拌锅内的土,随着土越来越热,搅动时会有更多的土弥漫起来,这时母亲会提前让我先出去下,我就会赶紧给火上加些炭飞快地跑出去,那时竟曾未想过母亲不呛吗?
到最后母亲还会再搓些长条的棒棒馍也一并晒到太阳下。等全部面做完后,锅内的土也已经开始沸腾啦。灶房内开始尘土飞舞。这时最先切好的小布丁在太阳照晒下已发酵的圆嘟嘟的。母亲把这些先拿进灶房倒入热浪滚滚的土中,然后象炒菜一样上下翻动,此时她一般会用头巾将口鼻包裹严实,只露一双眼睛,而我隔几分钟加一下炭,然后又逃了似的跑出去,不敢待在灶房,因为太呛人。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后一般就炒好啦,当第一锅出来后,我和弟妹就会急不可待的抓几个入口,往往被烫得的咋舌,才炒好的面豆豆外皮是硬的,但里边还是软绵绵的面香,这时候还没有脆与酥味,待放上一天一夜后凉下来才会又脆又酥又香,最好吃。但在那个零售匮乏的年代,这些对于我们来说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那能等那么久,所以从第一锅出锅开始就不停的吃起来。而母亲就这样一锅锅的炒着,直到炒出大的、中的、小的,甜的,五香的,辣的各种各样各味的几大盆。有时还会再炒些黄豆和玉米豆。最后再把那些最大的长型的棒棒馍也放入土锅里。灶房这时候已乌烟瘴气,尘土弥漫,几乎看不见人。而母亲也早已成了土人。把棒棒馍烧个二十多分钟后,母亲就让把火停了,把锅盖盖上,锅下这时一般有一个非常大一堆的炭火,用火的余热继续煎炒着锅内的棒棒馍。这时炒豆豆的主力工作一般结束。
天这时也已近傍晚,母亲会让我给爷爷和左邻右舍送些过去。大家都会当面尝下然后夸赞母亲的味调的好吃,样式也多,并且大小均匀,表面光滑面相也很棒,我听着大家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等我一圈转了回来看到母亲已换下满身尘土的衣服,并把灶房的案板,墙面还有面缸上的灰尘都收拾的差不多。锅里的棒棒馍还在继续烘烤着。一般都要烧烤一晚上,第二天在我们吃早饭时就会吃到又香又脆的棒棒馍,这种馍因为做的时间太长一般主妇都嫌麻烦而很少做,所以每当拿出这种馍吃时都会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至于母亲什么时候收拾的锅里的土都是在第二天我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早早做完的事情,从来没有影响次日的早餐的。
第二天母亲就会把所有的豆豆都分门别类的装入塑料袋内,也会给舅舅和姨妈们都送些去。然后把其余的都放入床头架在空中的箱子里,我们都够不着的。每天只会舀出一 碗给我们每人分一点,吃完就只能到第二天的。只有到了农历二月二这天,会把各种豆豆都舀出一大盆来,尽我们饱的吃 。“二月二,龙抬头,理旧发,吃豆豆”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至于为什么二月二为什么要吃豆豆,我问爷爷,爷爷给我讲了关于这个习俗的古老传说。
相传武则天夺取唐室江山以后, 改国号为周,自称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 内不得向人间降雨。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们怨声载道,不禁失声痛哭。司管天河的 玉龙不忍百姓遭难,喝足天河水,喷洒人间,拯救万民。
玉帝得知此事,将玉龙打下了凡 界,压在山下,并立石碑一通,上写:“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 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百姓为救玉龙,想尽了办法。这年的农历二月二,人们发现玉 米和黄豆都是金黄闪亮,很像金豆。
如将豆一炒,不就是金豆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 十传百,各家各户都炒了许多玉米和黄豆,有的供到院里,有的端到玉龙身边。镇压玉龙 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尘,这天,太白金星发现天下金黄一片,以为金豆开花了,便收了 拂尘。
玉龙这才腾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此时,正是春雨贵似油的季节,玉龙不顾玉帝禁 令,又“哗哗”下起雨来。此后,中国民间便形成了习惯,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等。但我们当地玉米、黄豆都种得比较少,聪明的主妇们就用面豆豆代替。
原来是这样,吃着面豆豆,听着古老的传说,如果二月二这天再下场雨,大家都说“春雨贵如油啊,看来来年又是一个好收成。”村子里到处都会洋溢着春天的第一个节日喜悦的气息。
后来慢慢的长大,好象学了些知识,好象懂得了很多。从外求学回来再看到母亲端出来的面豆豆,就说那土多脏啊,多不卫生啊,妈妈你不嫌脏炒着干嘛啊,现在谁还这样炒,有用烤箱做的祺子豆,又干净,又卫生,而且还没有土腥味,明年你不要再炒啦,弄得厨房到处都是灰尘脏得很。父亲弟妹也附和着。母亲往往不说话。第二年我早早地从城里买些现成的祺子豆回来,大家也都说好吃,的确没有土腥味,用机械切的也大小标准统一,并且看起来也很卫生。母亲有时也会炒一些,但炒得很少,也不再劝我们吃她炒的。但会给亲戚邻里都送些去。再后来越来越忙,二月二似乎再都没有与母亲一起过过,直到母亲去世,似乎都没有再吃过土炒的豆豆。
后来到农历的二月二,有时回到家乡看到街上叫卖的祺子豆,也会买一些,但再也吃不到那种含着泥土脆酥香的独特味道。
现在母亲已去世十五年,父亲也已去世一年,又是一年的“二月二,龙抬头,理旧发,吃豆豆”,吃着妹妹从老家带回,从西安寄来的面豆豆,想念爷爷母亲和父亲,想念那些逝去的童年时光,想念那些美好的过往。感谢阿姨的馈赠,感谢妹妹的分享,感谢美好的继续 。或许流去的是岁月,但传承的却是亲情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