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未完待续,就要表白#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这个时候,拿着毕业证的他们,转身离开校园。作为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者参加工作,或读研深造,亦可待业,思考何去何从。回想往昔,你们真的准备好“毕业”了吗?
《浮生一日》记录了世界各地,各层次的人的一些生活片段,我们可以从他们中,感受着幸福以及悲伤,我们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有多久,你没有抬头看看头顶的天空了;你还记得当初晚自习放学时的心情吗;可否不再忙投急趁,而是单纯得为了走路而走路?
图书馆
山理工大逸夫图书馆,我们时常感叹它壮美,却没有几人因藏书之丰而动容。大四下学期,进入几次图书馆?
考试前,学生进去备考,每年这个时候,图书馆一座难求;课程设计时候,他们根据参考文献,在各书架走来走去;入学刚有权限进入图书馆,因为新鲜,所以进去看看,毕业最后一次去图书馆则是为了怀念...只有这些时候,图书馆才那么热闹。平常日子,好好利用图书馆的人,是比较少的。
我记着,有一个姑娘,在书架上搜寻来一摞书。当时那种视觉冲击力,相当强烈,对其暗自佩服——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是,她安静得看了一会儿,就拿出手机、平板折腾起来,或者趴桌上休息一会儿,或者再去找几本书来。好多书,在她面前静静得躺着。也许她将精力都用在了找书上,而不是读书。原来,她也不过如此。
我见过这样的情侣:他们座位挨着,或是相隔一些距离(抬头必能见到彼此)。他们桌面上就两三本书,整天时间,都在认真学习。我认为,他们是极好得利用了图书馆所提供的环境。
“多建一座图书馆,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内涵丰厚的文化!趁着自己还能支配时间,去图书馆,去读书,让自己的内心强大!精神荒芜,那人生该多么无趣!
手机
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手机的,手机从最初的通讯工具,发展成了我们的玩具。对部分人来说,大学课堂,是不是等同于玩手机?暂且说一下我周围的人吧:部分男生,坐在教室后排,课本往桌子上一放,便不再抬头。下课铃声响起,有的竟然起身打算回宿舍,起身忽然发现还有一节课,笑笑,继续坐下低头玩手机。
我认为,手机所代表的,是整个网络,手机只是一个方便入手的媒介。在课堂上,他们可以用手机挥霍着时间:比如某电视节目,一群成年人在那里做游戏,他们津津有味得看着,甚至与同学交流;比如游戏,一起开黑,一起挥霍着时光;比如网购,琳琅满目的商品,可能最终要进行商品的对比,牺牲部分时间,比较商品的微弱优势。可是,这些时间,你听课,学习,创造的隐形财富,应该是不低的。
看一下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英国资产阶级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上层有钱人才能抽得起鸦片。对比一下现在的手机,直白得感悟就是“农药中的小学生”。虽然手机对学生的毒害,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严重,可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却大多被手机吞噬了。
试着放下手机,不到必需时候,不去触碰。抬头看看黑板,看看同学,课堂生动多彩!
旅游
青春的年纪,和相同的人,做差不多的事,美哉美哉!假期,和熟悉的人结伴,去陌生的地方,领悟不一样的风景。不过,我想问,你有多久没有仔细看看身边的景色了?你见过周末初升的太阳吗?
选择一个初夏的周末,若是天空蒙蒙雨,堪称完美。无需带伞,大不了衣服湿透,不像秋雨那样冷,带着自己的心就够了。一个人,走在路上,看着两旁树叶上的细密雨珠,周围是安静的,偶尔有鸟儿叫声。从稷下山沿着小河边的石径,路过图书馆,进入月季园。继而,踩着满地的小枫叶,沿着鸿远路东行,路过模拟法庭、连心湖,再从稷下湖走一圈...
远方的风景固然好,身边的也不差。身旁的美景如果都错过了,那么去远方有何意义!
你还记得人群中见到Ta时的心动吗,是不是忘记了第一次逃课时的兴奋与紧张,担心挂科,查看分数时候那种心情是否记忆犹新?校门外面,就是江湖。有没有“剑未配妥,转身便是江湖”的感触!
(言辞或许偏激,如若不喜,那便不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