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天猫“双十一”销售破千亿,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以及“小马云”的意外走红,使马云又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说起马云,很多人会想到他其貌不扬的外表和创办阿里巴巴的传奇,当然还有他那求职30次都惨遭拒绝,最后只好自己创业的奇葩经历。
正巧,这两天一部号称最走心的台湾广告《致25岁还一无是处的你》在朋友圈刷屏。大概内容是:
策划公司把几份求职简历隐去姓名后拿给一些企业负责人看,结果都因为经历浅、学历低、换工作频繁等理由被拒绝掉。
当策划公司将挡住求职者姓名的封条撕掉,企业负责人惊奇发现这些简历分别属于大导演李安、他朋友的孩子以及她自己的孩子。
在被“啪啪”打脸后,这些企业负责人反思在面试考核时对面试者过于严苛了,应该更宽容一点,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这也是广告片想表达的意思。
年轻的马云找工作时,应该就是这样的吧。不知道当初拒绝马云的那些老板们,在马云创业成功之后是作何感想,如果他们还记得曾面试过马云的话。会不会也像广告片中那些企业负责人看到简历姓名后的表现呢?
我希望他们不会。
因为那时的马云确实不够出彩,甚至处处不如别人。他的长相和身材给不了人信心,他坑爹的数学成绩和三次高考失败的经历也只能让人皱眉头,年轻马云的失意不能怪面试人看走眼。
甚至我要说,那时的马云还是非常幸运的。马云前两次参加高考都因为数学成绩太差(一次1分、一次19分)而名落孙山,第三次高考时数学考到89分,但还是差本科线5分,如果不是因为英语专业没有招满生源,马云得不到破格升本的机会,那么只有大专学历的马云找工作会更加悲催。
不要怪企业“以貌取人”、对应聘者有偏见,不这样怎么选人?在你工作之前,没有人知道你到底适不适合这个工作,只能通过你的“过去和现在”推测你的“未来”,这是符合逻辑的策略,是靠谱的。当然,如果能让所有的求职者都实习一段时间,验明成色之后再进行选择,理论上会更加准确,但无疑没有哪家公司能负担这个策略带来的成本。
不光是面试时会有偏见,我们在生活中许多场景都会不自觉地产生偏见。比如,我们喜欢买名牌,就因为我们认为有名气的公司信誉更好,产品质量更放心,而其实名牌只是广告做得好而已。还有我们请客吃饭,会优先考虑装潢高档的餐馆,因为它们看上去饭菜质量会更高、卫生条件会更好,但显然餐馆的装潢和聘请的厨师没有任何关系。虽然采取买名牌和到高档餐馆吃饭的策略,仍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但在你不可能把所有物品买个遍、把所有餐馆吃个遍的情况下,如果去买非名牌、去路边摊吃饭,得到坏结果的概率只会更大,所以选择买名牌和到高档餐馆吃饭的策略是理智的。
这其实就是“概率”的概念。采取偏见策略能为我们在合适的成本下提供高概率事件,但高概率也会有意外。规避意外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并不是理性的策略,因而不得不放弃。
反过来说,这也就是“世事无绝对”的道理。我们对这个世界运行的通行准则既要充分尊重,也要保持怀疑的精神,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即便都是对的也未必适合你,最好的策略还是“绝知此事要躬行”,说不定你也是马云那样的意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