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唐德刚老师的书,之前读过他的《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夹叙夹议,娓娓道来。最近读了他写的《胡适杂忆》,由于他和胡的师承关系,记录了胡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不做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后和尚未担任台湾行政院院长时在美闲居时经历,更多的看到一个普通教授的日常生活。
书中提到了中文方块字的观点我很感兴趣。
在农业经济的社会,拼音文字鼓励了方言的发展,会造成社会的分裂至少妨碍帝国宗教体系的统一。基督教的教义和儒家同样主张民无二王的宇宙国家,欧洲的统治者为什么无法统一欧洲大陆,其中之一就在于文字。
孟子的齐傅楚咻故事,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双语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中国的方块字阻止了方言的发展,而欧洲26个字母助长了方言兴起,拉丁文虽然大家用拉丁字母,但是拉丁文却亡了。
在一个大文化单元内,少数民族向多数民族所谓主流生活方式同化过程的拼死抗拒实在是极其自然的。第一代旅美华侨抗拒美国化的行动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第二代华侨美国化也是自动自然和逐渐形成的,其中关键之所在便是语言,所以2000年来中国以夷变夏的传统一直未变的道理,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一成不变的语言。
当时大陆上批胡运动和文字改革运动双管齐下,胡适这个买办学者、洋奴大班被骂的狗血喷头,但是每一张简字表一出是他都细细看过,总是称赞,总是心平气和,言出由衷,为学术而学术,为文化而文化。
读此书时看到胡适夫人,一个爱打麻将的小脚老太太,活的自然随意,在生活方面治家井井有条,不由想起了《浮生六记》里的芸娘,还有写历史七真三假,包括前两天看动物农庄时,想到农庄里的动物与安徒生童话里的动物的区别,想到了沈复虽然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书生的笔很厉害,能把自己的心境幻化于笔下,文人情调行云流水,引无数小资竞折腰,而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也感谢唐德刚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胡适,大师的另一面也是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有长有短有不懂之处,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略显朴拙,但丝毫不掩大家风范。感情生活上,年轻域外求学时,家有糟糠之妻也追求过新女性,但最终与元配二人白头一生,岂不为有福之人?大师也曾经为生活所迫,也常自嘲自娱自乐。
走近大师,方才看的明白。所以人生,活的是格局,活的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