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大唐玄奘》,心里默默被感动。电影平静讲述着故事,过程本身已动人。僧人玄奘,意往天竺求得真经。无需雕饰情节的跌宕,就像无需着意渲染心灵的执念一样。
西行一条不归路,风沙漫漫。冰雪皑皑;东归一条归来道,繁华荡尽,返璞归真。
念念不忘,所言非只佛家,而乃芸芸众生。
佛在心中,是他的所有愿景与期待,那静静安于心灵最深处的执念,不受任何冷风吹。
回头无岸,是他给自己的告诫。这是原则,也是底线。只要出发,便再也不提中途而止。任风烟残尽、独影阑珊。
有一个小片段让我很触动,和他搭伴随行一程的商人随身带着蚕蛹,喃喃对玄奘说:“把此地有的,送到没有的地方,这就是我的世界。”
玄奘点头,说他的世界也是如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一种期盼,那就是学习自己所没有的方面,却不是谁都能宽心到把自己毕生所得奉献传播到没有的地方去。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整个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很久。
河西走廊,边塞烽燧,瀚海沙漠,极寒冰山。期间他目睹无数次满目荒芜、心中迷离,但初心不改,意念未灭。黄沙可以掩埋悲欢离合,却掩埋不了生命的信念与赤诚。这人生路上的跋涉,历练的是人心的光辉与慈悲。
途中有少女问他:“你一个人么?”
他答:“恩,一个人。”
彼之砒霜,此之蜜糖。外人看寂寥荒凉,他内心却是华美而丰盛。黄沙漫漫千里独行又如何?至少,在这个的过程中,他始终属于他自己。
一个复杂的过程,只为一个单纯的走向。玄奘心心念念,舍悟离迷,六尘不改,终渡得他人。
生活中,独自为了心中念想默默坚持的例子比比皆是。想到一个月后,又是一年高考时。其实,备战高考的过程,何尝不是一个人的孤独备战,踽踽独行。特别是越临近那个明亮的日期,更容易惴惴不安,怅然若失。其实,“行百里路半九十”,每靠近完美一分必然要多付出十分的代价。“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那看似理想的背后往往是最不理想的时光的消磨,只不过有些人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被打磨殆尽,另一些,则会在打磨中越战越勇。
谁没有这样的时刻,孤独地站在世界的尽头,仿佛满堂饮酒只我一人索然,歌声动人是为离别而唱。好友维安曾写,“在大学,孤独是种常态”,深以为然。可正因为有孤独与无奈,生活里仅存的那些浪漫精神和理想主义才显得尤其可贵。纵然有朋友有家人,属于你的梦想终需要你自己去成全。没有人能真正懂得另一个人,这前路的山长水阔,如果你自己的船浮不起来,没有人会陪你远渡重洋。
还想到我的爷爷,他退休后才下定决心练习书法。当时很多人说他为时已晚,他却寒来暑往,未曾间断。多少暗夜,他早早起床,扭亮写字台前的灯,借着昏黄的光一篇篇练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取欧柳之长而自成一体。他当然迷茫过犹豫过,当自己苦练多日却成效不大时,失落会时时袭来,可若是那时就此放弃,中途而止,便不会有后来的成就。所谓信念,有时是一种自我剥离及自我生成的能力。
寂寥与慌张,僧侣凡尘,概莫能外。这样看来,心中渴望与无奈并存,终究是件极富存在感的事。
觅渡,觅渡,渡何处?如果不能自渡,别人爱莫能助。木心曾说,“人能做的,只能是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生活的新旧交界,纵然围城处处,可依然能努力自渡,乘桴浮于海,大道不行。
当你感到孤单的时候,请想想,你身体里有亿万细胞为你而活。所以,我们需要知道玄奘这样的存在,因为心灵的确需要时常被洗涤,信仰方能支撑生活的蝇营狗苟。一场电影下来,方觉生活中的不如意其实有多不值得一提。
世人更容易铭记的,是他“十九年风霜载誉归”,可只有自己才清楚,踏过的三千里黄沙,风餐露宿。
取经如生活,愿你不论身处何地何境,都能心念俱足,愿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