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选择一部电影或一本书来完结今年的精神文化生活,那么我想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晚上和H一起刷了《血战钢锯岭》,颠覆了我对战争片一贯英雄主义的偏见,此片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年度总结真是太适合不过了。
成就一部好电影(不是票房电影)有很多因素:剧本、导演、投资、演员……前阵子的《比利林恩》、《萨利机长》、《神奇动物》甚至《盗墓笔记》,它们的成功基本仰仗于一个扎实的本子,作者的深厚功底,粉丝的关注度等等。如果由真人真事改变,则更有代入感,容易引起观众共鸣。《钢锯岭》讲述的正是一个至今还健在的美国英雄的故事——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据说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时,得到了长达10分钟的起立鼓掌。不得不说,导演梅尔吉普森真切的把我带进了当年的战场,久违的男性热血,没有花哨的CG,没有做作的情节,没有荡气回肠的长镜头,只有战场上的炮火与血腥。B连第一次攻上钢锯岭时的惨败,那场戏自始至终我都憋着一口气,肾上腺素飙升,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我体验到了血淋淋的战争,毫无阻断感。
这部电影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对信仰的深刻阐述。不关乎宗教,不关乎爱国,只关乎一个人的内心——你究竟在追求什么?戴斯蒙德的故事有很多充满争议之处,他的父亲是一个好军人,但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戴斯蒙德一心想为国出力,但却反倒要为自己争取不拿枪的自由,这就意味着对抗纪律;在战场上是保命重要,还是不顾一切拯救受伤战友?他没有在这些矛盾中泯灭个性,他对自我精神的捍卫做到了偏执的程度。他不会计算概率,也不会听战友劝告,我看到他在目睹死亡时被战争的残酷打击后的表情——因为他信奉的上帝告诉他不可以杀人,不可以为了救人而去杀人。所以他争分夺秒地把受伤战友从悬崖上放下去,自己的生死已经置之度外,他心中只有一句单纯的话:“上帝,让我再救一个。”他的战友对他说:我不知道你的信仰是什么,但我知道你的信仰如此坚定。信仰在他的心中是一盏明灯,指引他在黑暗中前行,别无他念。并且,戴斯蒙德时时刻刻为他的信仰在奋斗,每一个下意识的举动都融入进了他的信仰,这是一种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对一种信念的信奉。
信仰是用来指引人生的,维系社会秩序和人心的不是训诫或暴力,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种“非主流”的信念,并不影响我们对主流的支持,社会文明的支持方式有很多,战争虽然摧残了人类文明,但是戴斯蒙德这种用行动重建精神文明,这是我们这些庸庸之辈所不能企及的,更是我们要致敬的。真正的英雄,定义了什么是勇敢与忠诚;真正的信仰,树立了精神和动力。
梅导的这部片子,硬派疯狂而又感人至深,年度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