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有感。
布罗代尔:年鉴学派,书中提到《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提倡节俭、勤劳的德行,吃苦耐劳更是从小到大必学的品质之一,然而为什么要拥有这些品质,似乎没有人告诉过我们,而且似乎是只有中国人才需要有。
这也不难理解,在中国人口众多的时代,一个家庭十几口人仅有少数几个劳动力,粮食和物资供不应求,于是分到每个人手上的东西就少了,不够吃不够穿怎么办呢?就忍着,忍受饥饿,忍受寒冷,这就是吃苦了。
然而有的苦难,真的是必须经历的么?在某些时候,明明可以花费一些成本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我们却宁愿多吃几倍的苦。驴子这种动物是节约人力的一大帮手,一个驴子可以做多个人的活计,然而人多了的时候,却要把驴子吃了,把人当成驴来用,然后挣得个累死累活,受的苦更多了,收益却更少。这是人和动物的竞争,因为我们不能看见有懒散空闲的人存在,所以在人太多的时候,动物就消失了,人就被当成了动物。“苦和累这种东西,正如莎翁笔下的爱情,你吃下的越多,它就越有”,有时候我们习惯了吃苦耐劳的这种思维,从而忘记了自己完全是可以避免这种苦难,去借助外在的力量,可以过上更清闲、更能思考的生活,然而我们的大脑被习惯麻痹了,就这样一生忙碌下去,偶尔闲暇时想得也不是如何减轻苦难,而是向过路人倾诉苦难,并暗自地为自己经受住了如此多的痛苦引以为豪。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几千年来的科技水平未有发展,也许都是吃了这种思想的亏,把吃苦当做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我们的文化里,只认为生命是好的,却没把快乐啦、幸福啦、生存状态之类的事定义在内;故而就认为,只要大家都能活着就好,不管他们活得多么糟糕。”对于有的父母来说,只把小孩生下来保证活着,却既不关注也不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这样的生命难道值得感激么?换而言之,生命是最重要的东西么?尽管缺乏爱、食物和温暖。生命是好的,但一味经受苦难的生命是否还有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失去幸福的生命就如同干枯的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