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孩子一样,在一个小乡镇里,狗屎呱呱落地到读小学,都过着快乐轻松的童年。要说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地方,应该说家庭环境相对优渥,狗喜善良但是也经常容易释放另一面,比如姐姐有书桌,他没有的时候,妒忌心能让他蛮横无理,无视一切打骂。
现在看来,也只是小熊狗崽。
中学去了大城市读书。环境变了,周围的人物变了。大城市里的孩子活泼开朗,见识宽广。作为一名乡下狗,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厌学了。没有学过英语,怕和人交往,羡慕其他孩子幽默有人气。极端的时候,一天内除了上课老师提问,瑟瑟回应几声之外,他没有说任何话。男生们去操场运动,去打乒乓球,他一个人在课室看书,甚至放学的时候,走过走廊边上踢毽子的女生们,都要加快脚步不敢看他们。
可终究不是办法。肚子痛、发烧、退扭伤所有厌学的理由用光后,还是要面对煎熬的校园群居生活。于是狗屎开始改变。这个改变来得太仓促,太硬,以至于回忆的时候,依然无法搜索任何关于转变缓冲的印象。也就是,在决定改变的第二天开始,他就尝试和别人搭讪,说话,也许大家对乡下土狗的也觉得好奇,发现挺稀奇,说话也搞笑,互动开始了。几乎在两天之内,情况全变了,他能正常和同学对话,说笑,交往;上课能大声回答问题;英语从能全班倒数第一到考上满分卷。狗屎一瞬间,换了一个人。
自此,他发现了他一个潜在能力。就是能在高压下对自己进行切换。
高中了,上了更好的学校。压力又来了,于是再次切换,变成稍微内向,但能压榨精力专注课本学习。同时,也和初中喜欢的女生谈了两年的异地恋。短信的内容完全记录了这段感情。因为不舍得删除短信,黑白字体,限字70的短信里,句号和感叹号,“哈哈”和“喔”和“哦”是完全不同定义的,有些信息甚至看上几十遍也不厌倦。
可是。高考前三天得知女生和其他男生交往的消息,差点让高考成绩崩塌。进考场没有紧张,交卷了也没有不安。第一次知道被背叛的心酸。
上了大学。狗屎几乎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学着父母觉得以后应该会好找工作的专业,晃晃悠悠过了大学四年。大一开始,有了新女友,感情持续了5年。结束了。
这是一个不幸的开端。
“刘智宁,昨天朋友聚餐,我迷迷糊糊地把朋友的名字叫成了你的名字”
“刘智宁,如果你不来的话告诉我好吗,我至少可以和闺蜜过生日。等了你一夜,最后一个人过了生日。谢谢。”
“刘智宁,我真的很努力地爱过你。”
这是感情序列里,每一个女生,让他一辈子会内疚的话语。
最悲伤的,还在最后。
高压切换性格、心境的能力,并非没有副作用。它衍生了一个恶魔。
在尝试一个星期的失眠之后,他必须要把喜欢的人睡在其他人身边的黑暗煎熬,变成一种病态的享受。这是唯一活下去的道路。
和人格的分裂诱因上没有区别,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的副作用。
于是,艰苦地活着,直到这段感情湮灭,对方留下一句“刘智宁,我真的很努力地爱过你“。
他不甘心。
于是再切换,从分手的第二天我就开始丧家犬模式,以催眠自己这样能活得更好。健身,读书,潜水,似乎这样就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