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很久之前就想写了,一直没理出一个具体的思路。这两天在读李笑来的《做时间的朋友》,忽然就有所感悟,觉着再不写出点什么来实在是憋得难受了。
昨天有朋友问我让孩子报名一些培训班什么的,能不能使之达到在学习上“顿悟”的效果。
这事还真就难说,报班学习有用,但效果不一定就立竿见影。真要“顿悟”恐怕得经历两个条件:一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二则是长期学习积累后的突然领悟。看来孩子在这两面暂时都不太具备,所以要“顿”悟真的很难。
有时候目的性不那么强,重在让孩子体验全心做一件事情乐趣,或许会更好一些。
李笑来在不大的时候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
那时候父母为了让他度过一个不那么无聊的暑假,给他报名参加了一个电脑培训班。
他兴趣盎然地学习了一阵子计算机语言的编程;二十多年后,当这位前新东方老师开始写英语词汇书的时候,竟然惊喜地发现这些知识可以帮助自己很好地批处理大量单词!
就拿写作这事来说,有不少朋友觉得我一天写一篇千字小文好像根本不费力,恼恨自己在文字表述方面天赋不济;其实也不是哦。我每天都会看一些杂七杂八的书,而且有之前在这件事上很多很多年的积累。
小的时候我在外祖父母身边长大。老人喜欢听评书,每天固定几个时间点来听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和袁阔成。可以说,从记事起我就已经是个评书迷了。前几年我还专门找出这些小时候听过的东西又都复习了一遍。这些传统文化上潜移默化影响对我后来喜欢写点东西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小学五年级之后,因为语文老师的要求,我开始写日记,这一写就是许多年。现在家里还存着厚厚的几箱子日记本。
读初中的时候,学校的图书馆只对老师开放;我跟一个老师央求,要了人家的证去借书看,甚至到一个收旧书的老人家里去找。
大学时候做了好几年的院报学生编辑和记者工作。
毕业后去了一家出版社。
再后来就一直写稿,包括读研和生孩子期间,虽有所中断,但也算没停下。
而大学和研究生我学习的都是和艺术相关的专业,自然也脱离不开文字。
算算和读书写作有关的日子,我已经经历了何止10000个小时了。梳理这段人生经历,不是显摆自己在这方面多“能”,而是想告诉大家,许多时候,沉迷一件事或许比单纯追求天赋更重要一些。当然,也不是说天赋完全没作用,立体几何我就一直搞不清楚,高考数学是32分,150分的题目。
所以,有朋友想通过上个培训班就把写作水平拉升数个层级,就像饿了许多天,指望吃一顿饭就变成大胖子一样是不现实的。
把兴趣当成任务,持续不断地阅读和写作;不定什么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突然获得了成长。相信我,至少在写作这件事上,真的不会速成。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有衡写作”,更多干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