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听到了蒋勋老师说《红楼梦》,缠绵悱恻的音乐勾起了我心中的忧伤。
蒋老师的解读加了很多人生的感悟,让我对《红楼梦》又有了一种不一样的看法。
或许是到了这个年龄阶段,生生死死的事情也看得多了,懂得了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离别,一次又一次失去,听完蒋老师的阐述,更能明白王国维说的:“《红楼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看着红楼梦中人一个个走向既定的结局,逃无可逃,我又想起了盘桓在心中多年的谜语。
我到底是谁?
我来这个世上之前我在哪里?是什么状态?
我死了之后又将到哪里去?
……
我并非参佛,也不是迷信,而是真的被这些问题困扰了很多年,一直没有得到解答。
从三岁开始,我有了一些模糊的记忆,上幼儿园的事我也记得许多。
我问过很多人关于“我是谁”“人死后去哪里”的问题,回答不外乎这几种:
“你是你妈生出来的啊。”
“你是你爸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啊。”
“你是发洪水时冲到这个村子里来的啊。”
……
“你的想法真的稀奇古怪,这不是你要考虑的问题吧。”
“你最近是不是过得不好啊,怎么想到一些这样的问题?”
“什么死不死的,多消极,多悲观,多不吉利啊,别谈了啊!”
“你就是你啊,还需要想么?人死如灯灭,就什么都没有了。”
“太深奥啦!你的问题很久以前屈原也问过,或者你看看哲学书吧。”
……
死是每个人的归宿,我们无需逃避,或者说无法逃避,向死而生,明白自己迟早要死不是更能让我们珍惜生吗?
我也去翻看过一些哲学类的书,也去网上搜寻过相关资料,但始终没有找到答案。
我暂且把这件事放下,对于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表示好奇,但又表示怀疑。
外婆家有一间小小的杂房,里面停放了两具棺材,棺材黑压压的,上面绘制了一些鲜艳的花纹,我每次不得不经过那间房子时,都会闭着眼睛,快速通过,小小的幽闭空间给了我很多恐怖的想象。
在我读初中时,疼爱我的外婆离我们而去,但我那时懵懵懂懂,只知道不停地哭,只看到妈妈和大姨哭得肝肠寸断,出殡那天下大雨,一如我们倾泻的悲伤。
我知道,从此在这个世上再也找不到她了,我忧伤的是我为何还在读初中,外婆为什么不等我工作之后再走?那时我就可以买很多东西来孝敬她了,那时我就可以赚很多钱给她花了。
再一次零距离接触死亡,是在我读大四的那个“五一节”。
因为放长假,大部分同学都回家或者去约会了,只有很少的人在寝室。突然,有同学在走廊尖叫,我打开寝室门,看到隔壁寝室的一位女同学倒在地上,嘴里吐着白色的泡沫,她的旁边是一桶纯净水。
大家七手八脚把她送医务室,随即打120送大医院,但还是没能挽回她如花的生命。
后来才知道她有先天性心脏病,只有她们寝室的四个人知道,平时也不要她搬水的。
相处四年的同学就这么匆匆离去,我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形容我当初的心情,几天前在学校图书馆前拍毕业照,我还拉着她的手。
有一位手巧爱美的女同学给她化上了妆,那应该是朴素的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化妆。
全班同学一起把她送去了殡仪馆,那是我第一次到那种地方。我看到一个个不同花纹的骨灰盒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架子上,我看到了她憔悴悲伤的父母,他们目光呆滞,眼中已没有泪。
她离开时的那间医院,我总是绕道而走。
我怀着好奇而又恐惧的心情在网上搜寻着火葬场的信息,也找过一些描写人临死前状态、心理的一些书,但我还是很疑惑。
我能确认的是,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在你身边的某个人,或许说走就走了。
也让我懂得,珍惜身边人不是一句鸡汤,而是我们必须倾力去做的一件事。
最近的一次直面死亡,是一年以前,最亲最爱的一位亲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不愿写出那些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都深深烙在我心上,让我在无数个夜晚辗转难眠。
我知道,就算是已经明白珍惜的意义,还是来不及。
我看到了人类的渺小,近在咫尺却无能为力。
有些遗憾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从此我的心上有了一个黑洞,填也填不满,我只能与之共存。
我突然就懂了为什么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而不是“一年”,因为一年,你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你还不想去接受这个事实。
你们小心翼翼回避这个话题,因为一碰,疼痛就会在心上蔓延。
自从最亲的亲人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对于死亡,我也没有那么恐惧了,甚至让我立马去那边,我也不怕了,因为有人会在那里陪我。
突然就觉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不单纯是娱乐的剧作,她那么完美,那么与众不同,或许真的是来凡间历劫的吧,凡间需要她,仙界也需要她,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回仙界复命了。
这么一想,心里舒服多了,只是遗憾,为何与她只有短短三十年的缘分。
庄生晓梦,黄粱一梦,红楼美梦,那我现在是否也是在梦中?
想得多了,越发纠结。
算了,不管是哪一世,不管是修仙还是历劫,不管现在是梦还是醒,我能把握的就只有当下。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的这篇文章,无非也是痴人说梦罢了,平时无法和人探讨,只能写到这里,期待有人能给予解答,或者交流一下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