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问题高频爆发的节假日生存指南
文 / 杨靖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节假日是婚姻家庭问题的照妖镜”,而春节作为气氛最浓重、时间最长的节假日,充斥着嘴上不依不饶的亲戚和尖叫打闹的熊孩子,还有强颜欢笑的我。春节的照妖镜功能无疑是最强大的。
13年有一条新闻既悲伤又无语,正月初二到初七的六天时间,三甲医院抢救了3名自杀患者:一位91岁老人,一位60后,一位90后,原因都是家庭矛盾。
节假日本来是家人欢聚的日子,吵闹引发了惨案就得不偿失了。
过去的元旦假期你和家人相处愉快吗?为什么说节假日是家庭问题高频爆发的时间截点?
1、节假日:扰乱了工作日的作息习惯
有没有遇到过以下状况?
“明明前晚约好了早起看电影,男朋友/老公玩游戏到凌晨,第二天名正言顺地睡懒觉放我飞机”
明明才十点,妈妈却敲门大喊还在被窝里的放假回家的孩子:“都十二点了,还不快点起床!”
才拿起手机打开锁屏,爸爸的声音就来了:“一天天顾着玩手机,又不看书!”
周一到周五(有些人们周末也要工作),每天一样的时间醒来、出门、上班、下班、睡觉,虽说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般一成不变、毫无激情,其实这是最省力的生活模式。上班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纠结几点起床、几点吃饭的琐碎问题,可以说,闭着眼睛我都可以把上班的行程、上学的经验过一遍。习惯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和可操控感,但是环境改变了,生活作息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没有时间管理能力和计划能力,我们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权。对于习惯井井有条的人来说,跟前者相处简直是一场灾难。
2、家人:三观不同,貌合神离
节假日是团聚的机会,洛杉矶的心理学教授莱纳德·菲德尔(Leonard Felder)发现大约四分之三的人们讨厌着至少一个家庭成员。夫妻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亲子之间的三观不合的积怨由来已久,负能量早已透支。
逢年过节,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聚会。比如同事聚会、同学聚会、小组聚会、大家族聚会、小家族聚会、长辈聚会、七大姑八大姨聚会……陌生人、同事和朋友的饭局好说,这次吃得不开心,下次不去便是。但是唯独“亲戚”这种有着神奇宗氏联结的“物种”,每年躲不掉,剪不断理还乱。
“怎么还不找对象,眼光别那么高,老了变丑别人还挑你呢,老了就更难生孩子了!”
“快点生二胎给大宝作伴!”
“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妈妈现在怀了弟弟,以后妈妈爸爸就疼弟弟不要你了!”
“你做什么工作?怎么毕业那么多年一直换工作?还在这个岗位,我儿子都……”
亲戚和我的了解几乎没有任何默契,于是一些令人憎恨事情不断出现并挑战我的底线,从而积累,火上浇油。他们几乎每年都在催婚催育、刨根问底地八卦。而这些话语每次都能成为我愤怒迸发的导火索。乔·帕尔卡(Joe Palca)的《恼人:关于什么会惹恼我们的科学》提到“社交过敏原”:小事情一开始引不起我们的反应,但是重复出现会导致我们情绪爆炸。
3、长辈:得不到权威和遵从
长辈总是希望在家庭聚会中获得想象中的权威感和尊崇感,而晚辈不及格的表现容易激化矛盾。
4、孩子:被攀比的恐惧
作为孩子,免不了会被父母拿出来炫耀。把你学到的东西展示给亲戚们瞧瞧,背诗跳舞唱歌,各来一套。
年龄相仿的两个孩子更容易会被拿来对比。如果刚好碰见一位“别人家的孩子”,德智体美样样精通、获奖无数,如果自己孩子的期末成绩和聚会表现不如人意,这对父母肯定想要挖个坑把孩子埋进去,顺便自己也躲进去。恨铁不成钢,回家狠狠训斥孩子,多加几叠黄冈小状元。
如何在家庭问题高频爆发的节假日中生存?
1、学会提前做好计划,拥有一个自己掌控的人生和自己说了算的生活。
2、遇到“奇葩的”亲戚,不要对抗,不要回怼,不要撕逼,你应该立即起身远离这个烦躁的处境。深呼吸,承认自己厌恶的感觉,而不是对抗或者忽视。再以一种平静的情绪返回,告诫自己以后应该适当远离。
3、建立边界感。
4、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心平气和地沟通。关于如何回应催婚问题,点击文章回顾:一位社会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对催婚现象的解读
5、适当帮助家里人做些家务。
6、如果可以,设立家族纪念日,亲属之间互送小礼物。
—— 今日作者 ——
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