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出过一本书的数学老师,很多人都在问我是怎么一边上课一边写作的。今天分享一点干货类经验,算是对我写作历程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一、高中阶段
宋小君有一篇文章叫《谁写文章不是为了讨姑娘欢心?》,我写作最初的动力,确实是来源一个姑娘。
高一的时候,我和姑娘同班,暗恋她却羞于表达,分班后,她读文科我读理科。当时我们唯一的关联就是语文老师是同一人,如果我把文章写得足够好,老师就会当成范文拿到她的班上念。最大胆的一次,我在作文里用她的名字写了一首藏头诗。
作文想要写得好,多读肯定是有必要的。高中三年,《青年文摘》《意林》这样的读物,我一期都没断过,“青春风铃”栏目就算是很清新的爱情启蒙了。当时比较迷余秋雨、钱钟书这样的大家,所以他们的书都看了一些,听说《曾国藩家书》很牛也看了,另外李敖、王朔的风格也挺对味。很多同学都在看《武侠》,偶尔我也会买几期。
那时候写作文,动不动咬定青山不放松,宝剑锋从磨砺出,不破楼兰终不还,吹尽狂沙始到金。喜欢引经据典,想象中的英雄人物总是文比仲尼、武若白起、富比石崇、貌若潘安,同时不当陈世美甘作柳下惠;那时候屈原在我笔下一次又一次投进汨罗,司马迁在我的笔下一次又一次被阉割。
在主旋律以外,对我的写作影响最大的,是方文山的歌词,七五字成句,有古诗之体,运用“词类活用”的手法进行炼字。写作入门的人,就是抄几遍,也对遣词造句大有帮助。
平庸的歌词,基本听完上句就可以猜出下句,但方文山的词,总会给你意象不到的惊喜。
《一路向北》中,“你说你好累”,我猜会接“结局已无法挽回”之类的句子,没想到是“已无法再爱上谁”;“我用眼光去追”,我猜会接“心碎”什么的,却是“竟听见你的泪”,视觉与听觉巧妙结合。
最惊艳的是《修炼爱情》,“情人一起看过多少次月亮”,按照常人思路想,一定是顺着看月亮,接下句“圆缺带来多少悲伤与希望”之类,没想到下句是“它在天空看过多少次遗忘”。笔锋一转,把视角切换到月亮,特别有灵气。
看多了自然就想写,以下的“造句”,就是受了方文山的影响:
住你的目光,能听见声响,一夜之间更换了季节,别来无恙。
一下雨城市就陌生,一想你我又是全新。我把下雨和想你叫做洗礼。想念是,停不下来的呼吸。如果可以抱着你,连说话都嫌费力气。
我的白月光,无法照亮你的举世无双,是否还能用一朵花开的时间,长成一排抒情的杨柳,布满来年的诗行。
二、大学阶段
大学是我灵感的爆发期,但是那段时间的文,虽然量产,格局都不是很大。
那时侯喜欢上一个姑娘,追了四年,她都没答应和我在一起,郁郁寡欢的时候,只能靠写作排遣。
太史公司马迁发现一个真理,即古今大著作,无不是穷愁而著书。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其通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李白和杜甫也是如此,他们满肚子的失意牢骚,忧愁幽思,只好借用文字来浇灌心中之愁苦。流传千古的作品往往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绝不是无病呻吟。
这让我想到了江郎才尽的故事。年轻时家境贫寒却才华横溢,成了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后来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却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估计是当官后,养尊处忧,脑满肠肥,酒足饭饱之后堵塞了文思的泉眼。
因为数学专业开设的那些课程实在无聊,我便经常拿一本《宋词三百首赏析》去钻研,并选了一门《古诗词鉴赏与创作》的选修课,然后再把对那个一直拒绝我的姑娘的情感都写成词,原本打算自费出一本诗集送她,后来打消了念头。
看宋词鉴赏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林夕的词填得好,也在宋词里吸收了不少营养。
以下是我自己写的诗词:
《七律·弃诗之后》:诗情词趣数学废,往事惹尘难再回。昨日荒唐花败损,今朝正经草葳蕤。菁菁岁月能看护,漫漫长途可作陪。一入此门身自老,换完茶盏又推杯。
《八声甘州·生日感怀》:念二十八日复年年,栖居任随风。怕风华正茂,愁情一点,泪眼朦胧。直把青春作废,聚散尽成空。暮野迟迟下,老去文中。/授课几经寒暑,盼学生明志,遍地为雄。恨而今只影,归去与谁同?注孤生,不囿情义浓。流光碎,初心不改,愿得始终。
有了写诗的基础,写起其他主题,也会很顺手,以下这首《受之有愧》,曾登过省级都市报。创作背景是假期回家,因为屋子潮,母亲烧一壶热水,将被子盖在水壶上暖被子,还在床边放熏香,我热泪盈眶有感而发。
躺着这温床,刚熏过习惯的香,想我所想。
几句唠叨,暖到心窝的感觉却又受之有愧的不爽,
明天的我能否给予这简单的幸福,和现在享受的一样。
人总归要远航,磨励于风浪,
小小的倔强定要混出一番名堂,无愧于那期待的热望。
温馨的避风港,撑着的是失去了韧性的脊梁,
黑发霜织成日月,照亮着航向。
面对惊涛骇浪还是固若金汤,腰弯成桥,连起岁月的沧桑。
怎么就不能歇一歇,把晚年安享?
如果劳碌奔波换个一事无成的孽障,是否会报怨养儿无望?
那双满是裂痕的手还在操劳,
愚蠢的人居然可以用可笑的年少轻狂,
心安理得的荒废掉大把大把的时光…
三、参加工作后
看到这里的朋友,可能会问,你说了这么多,怎么都是谈诗歌创作,并没有提及如何写文章。
其实,把诗的味道扯淡,就成了文章。所以我的建议是先学诗,再写文,这样对写句子很有帮忙。
临近大学毕业,我断断续续写了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追忆青春,浩浩荡荡20万字,不过写得真的很烂。
写作就是这样,敢于写砸,并没什么大不了。要有自信,不要给自己太大的负担,因为你不能保证一直写出好东西。当你发现没写好时,就应该抱着能写怎样就先写怎样的心态。
参加工作后一个人生活,我觉得自杂七杂八写了很多东西,便把30岁前出一本书的计划提上日程。而出书,肯定和平时的乱写不一样,通过咨询一些做出版的朋友,我了解到出励志书门槛最低,便朝着这个方向去写。
写大众文,要有主题,不能再是显摆自己的文字,玩文字游戏。想一个你关心,其他人也会关心的话题来写。要记住,不论你多么发自肺腑的表达情感,对于读者来说,除非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主题,不然怎么都不会太关心。
同时,要相信自己,即使别人写得好,被人用过的话题,也可以试着写自己的角度。你在写作的时候,不免会有人提供一些好的解决问题的点子。这时,只要能帮到你解决问题,都可以收集好作为素材。
整理你的思绪,把你平时的笔记、素材归纳出一个有条理的主题,然后要继续更新补充,如果你是摘抄好的素材,就必须从中学到什么,不能一味抄,要让自己有长进。
学习写作,三本书很值得一看,《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成为作家》和《文化回忆录》。
《再活一次》教你写作对于人的意义,正如书名一样,写作是再活一次,人愿意写作善于写作,相当于有了两条生命,一条在现实中,另一条在作品中。
《成为作家》则是专业地谈写作,里面的思想很让人振奋,比如,过一种天才式的生活,在现实当中没有偏见,在写作中敏感天真双重人格。可以有很多方式练习写作,比如:定时写作,起床写作,指定任何一个时候写作。
《文学回忆录》是木心讲述,陈丹青记录的笔记,开课五年,累积共五本。木心大量精彩的文学识见,连同率尔离题的妙语趣谈,都在笔录中悉数呈现。木心挚爱艺术,他讲世界文学,随之带出自己的精神家谱和写作脉络。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对于世界文学最别出机杼、最精彩的讲述。
四、写作毅力
我写作,就像在练七伤拳,因为我有一个坏习惯,只有肚子特别饿的时候才会有灵感,每次要写之前,都是先不吃饭,喝一点牛奶,感觉有点头晕眼光的时候开始写,总能一气呵成。
之所以还在拼命地写,到了后来更多的是源于读者的支持和鼓励。
我收到过很多人的私信,他们在私信里讲述他们的遭遇,他们的困难,我一般都是能安慰的安慰,能鼓励的鼓励,但有些却心酸得让人不知道怎么回复。
也正因为看到这些,我才明白,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经历着自己的苦难。你是一座孤岛经历着一切,很多孤岛和你一样经历着自己的经历。
即使世界变得一团糟,如果能带给别人一丝安慰,我就会坚持写下去。我不需要烟,不需要默不作声,不需要音乐,不需要舒服的椅子,甚至也不需要安宁的环境。现在的大多数文,都是通过锤子便签写的,时间琐碎,饿着肚子,写个框架也是可以的。
在写的过程中,断更是大忌。如果你的底线是每天1000字,有时很容易做到,而有时,就像便秘似的。但你必须完成,因为这样做是在一步步地推进你的书。某一天的1000字可能十分垃圾,以后再回到这些垃圾词句时,将他们润色修饰变好要容易得多。
当然,以上的所有建议,统统都不用太当回事。要写出一本书的方法就是,真的去写一本书,用笔也好,打字也罢,关键是真正写出点什么。
五、结语
我的笔名“衷曲无闻”(化自本名“吴文忠”),被很多粗心的读者看成“哀”曲无闻。这个有趣的误会倒也包含了某些寓意:衷曲无人听,便会成为哀曲。所谓“哀莫大于心死”,“衷”与“哀”的区别,便是中间支撑内心的“丨”。
有一次和朋友聊到工作中的繁杂和奔忙,而且还要挤出时间熬夜写书稿,朋友说你这么辛苦,赶紧找一个姑娘红袖添香吧。我苦中作乐道,“魃”字还没一撇呢。我们将人生的种种过程简化为一个“八”字,而现实很可能是一个“魃”字,甚至还要复杂得多。
是的,这就是我的写作历程:初中以前学习遣词造句,高中阶段走壮怀激烈作文体,大一和大二为情所困在自己的文字世界无病呻吟,大三大四开始写炫技卖弄的句子却华而不实,工作之后故作老成多为打鸡血式的感悟,最后还是回归简单。
人生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吧,化繁为简,曲径通幽。我们只有走过如笔画般婉转曲折的生活,才会抵达那个心中的远方。
不管是写作,还是生活,其实都一样。我们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寻访梦里向往的地方,会时常觉得疲累、痛苦、孤单和无助,快乐那么短暂,幸福总是稀缺,就算是轻松的心情,也是那么吝啬。
我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希望有那么一天,生命苦旅可以在某种点化之后变得如帆借风,如鱼得水。于是,我们星夜兼程,风餐露宿,鞋子破了,手划伤了。虽然眼前的山头暂时还看不到丽日清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老杨说,写作是门孤独的手艺,意义却在于分享。
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这就是分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