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现在多火的一个词。好多人都经历过,都受困于过。同时,我也相信大家周围总是有那么几个人做决定从来都干净利落,似乎从不后悔。问他们如何选择,他们会说:“我已经把最坏的结果想好了,大不了。。。呗” 。听上去很潇洒,对不对? 似乎做到却很难。今天我们来具体讲一讲面对选择时,什么最重要,什么是我们需要觉察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起心动念”这个词,其实就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态、你的情绪、你的感受。再说的通俗一点,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是不是开心的?还是我觉得我是“应该的”亦或者“有什么恐怖的事逼得我不得不做”。
做什么不重要,你的起心动念才是关键。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气场是完全不同的。假如你是一位老板,当你内心怯懦时,无论你学习了多么激昂的鼓舞人心的话语,员工们还是能感受到话语背后你的情绪,你的能量状态。相反,假如你此时非常的勇敢,有时只需传递一个眼神,对方也能接收勇敢的鼓励。
我曾经有一个阶段,我对自我的行动很多都感到怀疑。我特别的希望能够有一位大师,高僧、圣人,就是那种很牛逼的人,无时无刻的指点我。指点我将要说出的每一句话,指点我将要做出的每一件事。这样,我觉得我就不会失败。现在想想,真的出现了这么一位大师,就算他真的在旁指点,我鹦鹉学舌的去说去做,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因为我的内在没有达到那个高度,说那个高度的话,我感觉像是偷穿了别人的衣服一样难受。
同理,很多成功学的书籍告诉了你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路径。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他们走过的路千奇百怪,有的甚至还是彼此相反。
怎么做,真的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你行动时的状态,也就是你的起心动念。
去做让你感到快乐的事!那件事是让你当下就觉得很快乐!而不是利用这件事当作手段达到另一个目的!也不是因为害怕恐惧不得不做这件事!
你在做的时候,如果这个过程本身带给你很多正向的感受,那么就放心大胆的去做!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力量直接去做的。会有各种”原因“。”哎呀,我时间不够!做了这个就没时间干别的了。” “我金钱不够,这个太花钱了!”“如果我这么做,别人要怎么看我?” “我这么做,我老公我爸妈不会同意的。” “我这么做是不是太自私了,别人会说我不是个好爸爸好妈妈。。。”
我特别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但至少,现在的我们,有了觉知。告诉自己,不是因为我找的这些“借口”,是我们暂时没有力量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当接纳了这点,诚实的面对自己,我们的力量感已经提升了。
起心动念在你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已经决定了你做这件事的结果。
我们处于a,想要到达b。那就在a的时候,你的起心动念已经决定了你能否达到b。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说穷人思维,具有穷人思维的人往往同时也是最想赚钱的人。他们也会很努力,很勤奋,甚至经常来激励自己,在别人眼中还是学习的榜样。但他们却真的走不出自己的局限,无法跟拥有富人思维的人赚取的财富比拟。这里我们还可以用起心动念代替,穷人思维的人本质上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是一个穷人,也就是他们处于a,非常想要达到b。关键是:在a的时候,他们的起心动念还是a,那么到达b就是非常困难的。无论做什么,仿佛都做不出自己的圈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格局不大”。想要赚钱,首先要用富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时候,你虽然处于a,但你的状态已经是b了。
同理,我们有时候特别想控制一件事,特别害怕一件事发生超过我们的预期的时候,但往往干预的手段正促使这件事往我们不想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解决问题的手段本身创造了问题。俗话说“越担心什么,越来什么”。
举个例子,我们想要一个人留下的时候,有的人会说:“你不许走!” 也有的人会说:“我舍不得你走。” 为什么当听到后面这句话的时候,感受会好的很多。分析一下两句话背后的传递的起心动念:你不许走!背后是什么意思?“我知道你要走,你是想走的,所以我必须要用生气的姿态逼迫你!” 试问没有我也知道你是想走的假设,哪里来我的逼迫?我处于a的时候,我的起心动念还是a。就决定了,我到不了b。“我舍不得你走。” 能说出这句话的人,首先能够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中国人最不会的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有时候视作软弱,视作不稳定。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人,也同时自信的把自己和对方摆在了一个层面,不再有挽留和被抛弃的意思。其实我们可以试试,当你能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有一个潜意识就已经知道对方的去留了,不是吗?所以,看过很多电影镜头里,都是女主角嗲嗲的说出我舍不得你走的时候,不自觉的嘴角上扬。她已经知道结果了,不是吗?还有比如,一个妻子特别担心丈夫出轨。会夺命连环call,会查手机。也许一开始丈夫并没有什么要出轨的迹象,但这么一弄让人窒息。要是遇到一个给对方充分自由空间的女子,说不定就真的出轨了。
我一直跟随学习的一个老师曾经讲了她养育小孩的故事。她家里有两个小孩,有一次彼此吵架了,吵的不可开交。大的姐姐扬起了小手,要打妹妹。一般的家长这时候肯定会站出来,对不对,哪能看着老大打老二?这位老师并没有出来干预。就这样,老大打了老二,老二哇的大哭。老大一下子也傻了眼。她等老二平静了之后,再把老大拉过来,此时老大心里早已有了悔意。这时候的教育往往会更有效果。老大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老二也知道了以后跟姐姐交往的边界。假如,时间倒回到他们要打架的最初。老大此时扬起了手,妈妈赶紧出面,开始训斥老大。因为老大愤怒的情绪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宣泄,此时受到一顿数落,内心必然委屈和不平。老二也没有得到姐姐的教训,更加的有恃无恐。孩子们需要在彼此的碰撞中学习,在一次次的摩擦中学会什么是我什么是你,什么是界限的概念。
讲这么多,第二位妈妈其实很担心孩子们相处不和,但越是过早过分的干预,孩子们的关系会越朝着她不想的方向发展。当然,要做到第一位妈妈是需要力量的,确实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区别是,第一位妈妈内心是笃定孩子们会成长为具有成熟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第二位妈妈或许就有了太多的担心和焦虑。不同的起心动念,在你行动的开始,已经为结果埋下了伏笔。提醒大家的是,上面的例子的行为没有模仿价值,不是说下次看到孩子打架我也不去干预。就像我说的,行为不重要,你做这个行为的起心动念最重要。
话题拉回到选择上,我们就更容易知道,为什么要去做那个让你现在就开心让你很爽的事情了。你在做的一开始,你的状态就决定了这个选择没有错。
以前我听到“办法总比问题多”的时候,觉得这句话很鸡汤。但我现在深深的相信,当你内心认清了让你快乐的事,而不是为了逃避恐惧而做的事,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一切都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当你知道自己要做的事,但还没有能量去实践的时候,也不要气馁。不需要逼迫自己,而是接纳暂时自己的力量有限,也比拿出些“借口”来当作逃避的理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