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整个安徽都在等雪,就像一个初恋的少女等待男友,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在这忐忑中,各学校也是做好备案,提前把寒假作业发下去了,孩子们欢呼一片。好利用这在校的时间把它搞定,放假就自由了。阿仔吃完晚饭就忙着赶。心浮气躁,效率可想而知。我坐在他对面吃甘蔗,牙龈出血,阿仔问我怎么了,我说被你气的吐血。他很认真的问我会不会死掉?我就想起前一段时间在网上迅速蔓延的一些陪孩子写作业的段子。
陪孩子写作业这事,为啥家长老抢戏。办公室里有个一年级的孩子,她姑姑陪她写作业,基本上是每写必哭。今天刚一进屋,又见孩子在哭。几个同事都在说孩子如何如何,她姑姑一直吼她,“你咋那么笨,哭哭哭,就知道哭,题目都给你读几遍了,写啊!”孩子还是在那哭,孩子不写,姑姑更生气,还是吼……我把孩子拉过来,一边读题给她听一边引导她,慢慢的我们俩一起读,孩子开心地做完了题目。又如上午给孩子讲解试卷,有一题是改病句:通过少年宫活动,我的知识提高了。由于我是前几天刚接的课程,不了解之前老师有没有给他们说过病句的类型。我在做题的时候并没有预设孩子不知道病句有哪些类型。我说道这一题时,孩子们没有改好。我告诉孩子们这题是搭配不当,孩子们一脸茫然,从他们的反应我知道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搭配不当。我又没有备例句,就说:“你们现在有点兴奋,批评某某。”同是脑子是每秒3000的转速,孩子安静的看着我。我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孩子们欢呼。我说:“现在天气很冷,我很懒,早晨不想起床,尤其是周末的早晨。”孩子们跟着应和他们也是。我接着说:“这个周末,我家小宝要上辅导班,他上课时间是9:50,我9:20还在床上赖着呢,我着急忙慌的起床、洗漱,在送他的途中给他买早点,进门就喊:老板,快点,两笼豆浆一杯包子打包带走。”孩子们大笑,我随手把“老板,快点,两笼豆浆一杯包子打包带走”写在黑板上。孩子们大声说:“老师,你那是病句子,那搭配不当,应该是两杯豆浆一笼包子。”我笑,问是哪里错了?他们大声的说搭配不当。等孩子们笑够,我们又回头看题目,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搭配不当。
我整天面对的是低年级阶段的孩子,经常听见家长说:“俺家的孩子学的慢,怎么教都不会,老师你有啥好方法?”我曾经做过试验,我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留在教室,让家长进教室陪着孩子写作业,看到的场景是:家长烦躁,一会指责孩子字写的难看,看到孩子写错就大吼大叫。孩子一副任你宰割的样子,最后是家长怎么说孩子怎么写,已经没了自我。有几个家长没陪五分钟,我就让他把孩子带走了,于我,是种煎熬。低年级的孩子的特征:① 以玩耍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移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玩耍,他们关注的主要内容也是玩耍。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进了学校,每天按学校安排的时间作息,从形式上已经“以学习为中心”,但孩子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六七岁的孩子还带有明显的幼儿特点。有的家长认为正式上学后孩子必须全身心投入读书,这样对孩子顺利适应学习生活很不利,因为这样破坏了“半游戏半学习”的过渡,会造成孩子厌学、疲劳、孤僻等不良身心状态。② 注意力还不够持久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一般都稳定持续15-20分钟左右(男孩子更差一些),所以如果强迫孩子长时间地学习、做功课,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即使孩子被迫坐在那里,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一直专注,反而还会养成拖拖拉拉、边玩边做、学习效率低的坏习惯。 ③ 思维非常具体 六七岁的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家长要注意对孩子提要求、讲道理一定要具体。比如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孩子点头,但实际上孩子并不知道怎样才叫好好学习。家长应该说得更具体一点:如上课怎样做才叫专心听讲,不懂的怎么办等等。 如果家长批评孩子,也要说明白具体。 当你气急败坏的问孩子3+5怎么写成等于7的时候,孩子并不明白你为什么发那么大的火,不如拿个一捆小棒和孩子一起摆一摆数一数。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这些特点,很容易陷入教育孩子的误区。要想孩子学好,家长们忍住,别抢了孩子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