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我还没有准备好——前瞻80岁带来的思考

团体催眠体验中,张老师让我们想象自己八十岁的场景。逐渐浮现出来的是似曾相识的外婆家的环境,八十岁的我在被后辈探望。当我意识到自己不该一个人时,我又想像出年老的先生在一旁陪伴我。

可是,这种被动的场景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被子女、子孙探望,本应是其乐融融的场景,在我的想象中却如此无力和苍白。我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我之所以哀伤,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happy ending。我突然迷惘了:我当前的努力和付出,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并不是从来没想过死亡。从青春期开始,我便不时地思考活着的意义,终于在大学里看了余华的作品《活着》以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已。”但这个结论在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宽慰自己遇事时的无能为力,或者说,更像是一种自嘲:“事已至此,毕竟我还活着。”

我见过太多的人为了别人活着,瞻前顾后,甚至于我觉得自己不幸也是其中的一员。我要强、好面子,从小规矩,不特立独行。童年期也曾做过几件“头出角”的小事,但在尊师的威严下被迅速拨正,以至于到现在,每做一件事我都要先在心里衡量一下值不值得、有什么后果。这种亦步亦趋的行为模式,促成了我凡事谨慎、不轻易犯错的风格,也放大了我害怕犯错、害怕失败的缺点。

同时,我又是害怕死亡的。我担心、害怕,不敢想象至亲逝去那天的到来,希望他们都能善终老死。我对《恩宠与勇气》一书怀有好奇,却又不敢轻易尝试阅读它。我看过一些文章,明白国人对于死亡有太多的误解,理性也不断提醒自己死亡只是走出了时间而已。但面对死亡,我依然有骨子里的恐惧,尤其是看到天灾人祸给他人带来伤痛时,容易将自己代入,从而体验到生而为人的无力感。这段时间,外婆经历着糖尿病并发症的伤痛,双眼逐渐浑浊。她成天叹气,忍不住往坏的方向想。我时常宽慰她要看开,毕竟不是短时间突然爆发的恶疾,希望她能往好的方向想。但我忘记了她只是处于悲伤必经的迷茫、消极阶段而已,经过时间的沉淀,在亲人的陪伴下总会化解为“最终接受”的状态。我以为外婆之所以消极情绪如此严重,是源于她不高的教育水平,但这次前瞻体验让我发现,相同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未必能比外婆处理得更好。

是的,我还没有准备好死亡。这是我此次催眠体验最大的收获。甚至于,直到现在我的思维依旧混乱,不知道自己通篇说了什么。我想我还是重温一下那篇曾经让我深受启发的文章,同时用文字记录下现在的感受。或许明年的现在,重新阅读这篇随记时,我将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死亡是人类最好的发明》:https://zine.la/article/db547372614011e7a08c52540d79d78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沙漠里迷路许久的旅人 忘记了抽烟喝酒要烫头 全力着奔跑触碰那绿洲 眩晕在满盘砝码的赌局
    七指头陀李辉阅读 186评论 0 1
  • 想请假,又不知道去哪。真应该找个地方放松,这两天一着急头疼,真不知道哪天会不会真突然就不行了。渐渐走下坡路的赶脚原...
    简书2017阅读 215评论 0 0
  • 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尝试过后就放弃了,有的人为了应付上级就勉强完成,而有的人为了完成这件事绞尽...
    碧海蓝天1018阅读 284评论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