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白玉
根据我以往的工作经验,如果我有心向你普及一点关于当代艺术的入门知识,首先应该是把一些词语抛弃掉,我指的是作用在艺术界内部,来评判艺术作品的学术价值的那些词语,比如非功利性、去语境化、后结构主义、认知表现主义等等。绕开这些词语,我们窥见的是一个时代、一些时间,有一些人,TA拥有独特的灵魂,并且以这样的灵魂去行动,创造了一些事物,清晰了我们这个时代。
理解当代艺术的困境
当代艺术是什么?我先举两个例子。
英国的女艺术家翠西·艾敏,展示一张自己睡过的床,这床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脏得可疑的床单,还有床边的生活垃圾,从哪个角度看,也都只是一个日常的生活场景而已,在三十年来,我们都是在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里看到这个作品。
翠西·艾敏(Tracey Emin)和《我的床》(My Bed)在马尔盖特透纳当代艺术馆。
另一个坏女孩和假小子,莎拉·卢卡斯,一直用最便宜的生活材料,创作了大量充满色情意味的雕塑和装置,质地粗糙,内容粗野,一根黄瓜、两颗橘子就可以成为作品,并且成为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
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纯赤》(Au Naturel),1994。
在近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这四十年来的艺术,和潮流与生活愈发贴近。这些受过专业的学院艺术训练的艺术家们,却用剖白自己的私生活、用狂放和野心,表达着她们对世界的观点。当我们在社会新闻版上偶然看到这类型的艺术事件的报道时,我们几乎不会去意识这些是纯粹的艺术作品,而是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社会、情感、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当人们说当代艺术变得面目全非,让人一头雾水时,其实并非艺术离我们的生活更远了,而是它更近了,近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件作品与日用品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一个行为作品和一个社会事件看起来别无二致,因为它的界线模糊并且纷呈杂乱,才使我们观看当代艺术变得困难。
同样令观众困惑的是,那些通过大众媒体进入眼帘的艺术家和ta的作品们,总是以财富神话传播的。
杰夫·昆斯在1986年创作了一只不锈钢材料的兔子,一举成为艺坛明星。33年后,也就是去年,在纽约佳士得,这只兔子的最终价格是6.26亿人民币,他成为作品最贵的在世艺术家;
杰夫·昆斯(Jeff Koons),《兔子》(Rabbit),1986。
达明·赫斯特,是曾经的世界最贵艺术家,现在暂时屈踞第二,艺评家说这位艺术家只是将动物切片、腌制,泡在福尔马林里就可以卖掉,一个婴儿的头骨镶满了钻石,拍卖的落锤价格是5000万英镑。
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看在上帝的份上》( DAMIEN HIRST / FOR GOD'S SAKE ),2008。
这样的艺术家毫不掩饰他们在商业上有多么渴望成功,作品变成了高价的大型商品。现在的艺术家们不会再像梵高、高更和维米尔一样,满足大众对艺术家的纯粹精神性地想象了。
这成了当代艺术被公众接纳的另一个困境,它与商品化、流行文化以及大众联连得越来越紧密,有些作品看起来那么平凡、那么简单粗糙,甚至艳俗。
观看当代艺术,不是面对《蒙娜丽莎》或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只需驻足观赏,就会知道艺术家的技艺之精湛,图像之优美。当代艺术尤其在这四十年的发展中,受全球化的影响,受科技和政治的影响,它以更多的面目出现,更多的材料、形态、媒介,也有了更多的主题。
当人们发现艺术怎么不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一张画或一尊雕塑,花了昂贵的门票进入美术馆却需要对着一堆材料、一组行为、一个屏幕发呆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找到一个更好的讲述方式,为当代艺术祛祛魅。
真相只在讲述中 :当代艺术是看世界的第三只眼
我的工作是在大众媒体的艺术版写艺评,同时也在艺术媒体上写专业的展览评论。当我到成百上千个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和他们的展览现场,谈论他们怎样创作、怎样思考、怎样传播,我明白我们当向公众描述当代艺术的时候,讲故事是一个好方法。
无论艺术家的思考根源是出自于哲学还是科技还是消费主义的困扰,林林总总的思考路径,无论最后作品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最后都变成一个关于人和社会的故事。
就像我们在目录的第一期,即将要讲到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的《长城》项目,艺术家征服长城之前必须要先征服当时还处在未开放状态下的中国政府的态度,他们努力说服的过程,他们如何拿到许可证踏上征途,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是文化与政治的侧影。
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个人对时代的反应,她的困惑、问询、讽刺,甚至是挑战和挑衅,这些故事深植在时代背景中。但是艺术作品却不是答案。我们描述一件作品、一个展览、一桩艺术事件,是一起回到一个时间现场,回到一段历史中,看看那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使个体的人产生了那样的思考和反应。
约翰·伯格(John Berger)怎么说来着:真相只在讲述中。如果我们讲述当代艺术在时代中是怎么发生的,就会发现艺术家和我们一样,也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只是他们带着观察和体验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处境。
也许是关于政治的、自然的、地缘和殖民的这样宏大的命题,但也是包含着私人的情感、记忆、情绪,那些无法只用语言表述的复杂的隐秘的情绪。了解艺术家,理解艺术品,就是长出第三只眼来观察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时代。
当代艺术就是在提示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样貌,有时是提醒我们的过去,有时是现在,那些我们有时会忽略的或者尚还未意识到的真实世界的某一个部分。这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当代艺术。
1980年以后的当代艺术
由此就可以说到我们这个节目。
为什么是从1980年说起?我个人的看法是,自1980以来,艺术界受全球化的影响,空前的网络联动、信息交互、科技发展,还有那时刻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种族冲突,包括各种新型材料的诞生,都在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
八十年代后的艺术家们更具野心、更叛逆,更倾向于以观念为创作方向。五花八门的观念可能产生了各种看起来稀奇古怪的的艺术,所以观看这个时期的当代艺术时,我们看到的是形状、材料、造型,或者一桩事件,各种新鲜的媒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这样的主题不断地涉入进艺术家们的观念之中。
但是我并不想归纳这些作品的主题,因为一个当代艺术作品的案例往往反应出来的主题和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我没法判断哪些作品在时代中更为重要,因为没有人能预测当代艺术在未来的走向。
既然这个节目不是为了当代艺术史梳理英雄谱,那么它想说明的是什么呢?我想试着呈现当代艺术的复杂性。我希望可以通过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作品个案,艺术生涯、个人经历以及具有标识性的当代艺术范畴内的国际事件,来呈现四十年来全球文化的生态变化,关于地缘、种族、性别、殖民、战争、自然、科技、经济等等,以及它们对于当代艺术的重要影响。
我会以讲故事的形式开篇,每个章节会有一类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当然以当代艺术的复杂性来说,这样划分也不是十足精确。可是谁能将这四十年来艺术界的风格和思想运动,只用几个词语划分都会武断,一是因为面貌太丰富多面了,二是现在总结时间还尚早。
所以在这个节目的目录里,我挑选了自19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从他们的某一件作品或一个展览开始,讲述他们在创作生涯中都关切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个体会有这样的创作动机。
它们会涉及绘画、录像、行为、装置、雕塑、摄影、声音、剧场、大地艺术等诸多艺术媒介,这份名单里尽可以包含具有社会话题性的人物、作品和事件。
比如艺术家班克西,早期他以街头涂鸦闻名,这位艺术家对事件的策划与操纵能力,称得上是位社会革命家;名单中也有来自泰国的阿彼察邦,这样作品晦涩的艺术家,一直都是电影文艺青年的挚爱,但是能够忍受冗长和无聊,就必须要深入探索他的异邦奇境,进入他的丛林和神秘世界。
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我们中国艺术家们,张晓刚、徐冰、蔡国强等等,他们不只有大家庭、烟火和天书,还有更为庞杂的、鲜明的作品构成了他们的艺术世界,他们不是凭白无故就战胜了偏见,就获得了荣誉。当你了解了那些在作品背后创造的人,就会理解他要表达的,那个他看到的世界。
这个目录,区别于美术界出版的艺术史的规范,它不在学术的框架里讨论作品,在对这些内容的挑选上,我只考虑它是否能够算得上这四十年来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引起社会关注,引发公共话题,真正激发了公众的思考和想象力的作品,它是否是独特的、创新的、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
同时这个目录也会包含着这四十年来,具有社会关注度的一些国际展览,在这样的展览上,有哪些艺术家的声音影响了艺术界,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背后,是他们的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动乱、战争、政治运动。
比如我们之后将会讲到的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那是我们的中国的艺术家们,第一次有机会参与世界级的展览,当时抵达威尼斯的艺术家名单中,几乎包含了所有在今天发挥着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们。
在节目的最后十集,我还会邀请在艺术界工作的同仁们、艺术家们,发挥影响力的策展人,活跃的评论家以及美术馆的馆长,一起探讨这些现场与时代的关系。
这些专业的学术人士参与进这场对谈,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纠正我的主观和偏见。听众会发现,当代艺术所呈现的文化多样性,在每个从业人员心目中会折射出不同的样貌,我们都在当代艺术中汲取个人所需要的精神养料,并且对于当代艺术在社会中的文化角色上,也会有不同侧面的理解。
解读当代艺术的权利
一个节目并不想为某个行业唱赞歌, 我绝对是无意于赞美当代艺术,也不见得目录中的每个作品案例和艺术家都值得被认同。
当代艺术作品里也会充满反讽、隐喻、戏仿,既有继承传统的痕迹,也有不断对传统的抵抗,这是个人的故事,男人的、女人的、不同种族的、不同语言的迥异的世界观。观看当代艺术和我们听音乐、阅读小说和诗歌、看电影,没什么太大的差别,无非是通过他人的表达,去找到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
当我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路径,就像去阅读文学故事一样,听众也会在心中形成自己的一个艺术史观,当你有了艺术史的语境,可能就像拿到一个高分倍的透析镜,作品的观念清晰了,全景的真实的世界也会映入眼帘。
起码当我们谈论杰夫·昆斯时,当然可以质疑他那过于明显的商业野心,他把每件事物做得又大又艳丽,要么充满了色情意味,要么就是丑到惨绝人寰,他令人生厌,但却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究竟艺术家成功的标准,在这四十年来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也可以通过故事去一探究竟,这样的话,在全球旅行的时候如果在哪儿偶遇了他的作品,我们就不那么吃惊。
当代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与公众的互应和共建,是一个个体灵魂,期待另一个陌生人,对它的观看、解读。你就是那个有权力解读一件作品的人,因为你也很独特,有独一无二的无可复制的生活经验和对世界的观察和体会。
就像约瑟夫·博伊斯在七十年代说的,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博伊斯的意图是在告诉人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在这个开放式的全景解读后,或许我们可以找到艺术的法门,甚至也试着成为艺术家。
希望听众朋友能领会到这份乐趣,毕竟我们在这四十年来才过上了真正的现代化生活,而这个生活中最摩登的事情就是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