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做好半产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
第一次听见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纠结:半产品?半个产品?这两个难道不是同一个概念吗?
我琢磨半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然后我就问了老光,他慷慨地说了一句:半产品,是把产品的每个功能都做到50%,而半个产品,是只做好产品50%的功能,但每个功能都做到100%。这是“半产品”与“半个产品”之间的差别,原来如此。
一句话点破只隔一层纱,这让我想起杭州的一处“四眼古井”,听说朝井里看能观望到对方的脸,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不过就是那么一回事——这只是一口普通的井,上面多凿了三个洞罢了。
那么“半产品”和“半个产品”就不一样了,一字之差,却能映射出过去和现在的鲜明对比。
我们传统的模式是电影模式,导演拍电影得捣鼓个三年,之后剪辑、配乐、配音等等后期操作就要一年左右,前前后后大概搞了四年,最后就把做好的电影产品推上市场。能红就一炮而红,不能红就只能“认栽”,那些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白费。
但是现在的商业模式就精明多了,它不像“大步流星”的传统模式做出一个完整的产品,而是“小步快跑”,只要做好产品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而把这部分的某种功能做到100%,最后把它推上市场,能红那就继续干,不能红就当机立断,另谋他路,这种方式产生的损失显然要比传统模式小很多。
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等各种热播剧还能有第二部开拍,其实它们是以“半个产品”呈现在大众面前,大家说这个好,那制片人就把重心转移到剩下“半个产品”的开发中,要是大家连说都不想说,那制片人也就没有必要去浪费精力去搞没有前景可言的投资了。
这种现代的商业模式也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一件事情不需要把它做得彻头彻尾,能在一开始认真地把它做好一半,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往往对我们更有利吧。
我们买东西也是一个道理,今天你去批发市场买鸡蛋,拿起一个鲜鸡蛋看着色泽不错,和老板说来一箱,你怎么知道着一箱里每一个鸡蛋都是像你看到的这么好呢?还不如先来一打,这样每个鸡蛋的质量都看在眼里,买回家先下厨试试鸡蛋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然后再决定买多少来得更合适。
再比如,客人来家里吃饭,一般我们不可能会一下子把所有的菜全部都上桌吧,而是先上一部分菜品,看看客人有多少,菜量够不够,然后根据这些实际情况,一道道菜再陆续端上来,这样不仅能够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用心,吃得满足,也能减少浪费,彼此吃得宽心。
有一次,在年前正值我家请客,我妈当时就做了满满一桌子都放不下的菜,在客人快吃饱的时候还在接着上清蒸鱼、花生排骨汤等等,等到大家吃得差不多了,还有刚上的四五道压根都没人动过。最后剩下的菜有很多因为不能放久就倒掉了,确实有点可惜。那一天的菜品很丰富,但是比平常我妈做的一俩道小菜少了细腻。
我妈是把“整个产品”呈现给客人,但每一部分都只做到了一半的水准,如果是“半个产品”,用心地做好一部分,把这部分的功能做到100%,比如把肉丝切得再细一点,加点盐、料酒、酱油等佐料腌制一下,加点蛋清锁住肉丝的水分,这样炒出来的肉丝孜然入味。很多细节就因为想做好“一个产品”而被忽视,先用心地做好“半个产品”的每一部分,再做另外“半个产品”才不失原汁原味。
同样的道理,芋子的公众号“青年思塾”只开发了三分之一,并且,做这件事芋子是100%认真的。“青年思塾”所呈现的三分之一都是芋子100%的用心,还有三分之二的潜力股不仅需要开发者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更需要大家的支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