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读书笔记(十)
2023年7月8日
作者无法确定“天地君亲师”出现的上限,在南宋俞文豹《吹剑三录》中作者找到一条证据证明它不能早于13世纪中叶。
俞文豹为最早提出“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为伍第一人,虽由民间而来,但重点非在“君”,俞氏重在“师”。
群己之间——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
作者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讨论“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即集体的一端为国家,社会,另一端为个人(或个体),此举只为了分析的便利。
中国文化传统个人集体孰重
2023年7月16日
儒家可择中而处,积极方面而言就是既重视群体秩序,但也并不抹杀人的个性,在不同的时代偏重点不同,如宋明儒学重个体。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作者总结正因为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既重视群体秩序,又为个体价值保留一定地位,所以近代思想家才能较快冲破名教纲常,并建立起自主的意识。从《新民丛报》时代的梁启超到1923年个体主义是中国思想界的主要倾向,1923年后才被集体主义所取代,名教纲常是群体秩序的最极端的表现。
2023年8月1日
名教纲常的传统为集体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中国思想史中有两个循环圈,一是打破名教的束缚,要求个人自主到接受新名教,放弃个人自主,第二是打破新名教的束缚,再度要求个人自主。
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复于集体个体两极,皆因外缘因素和内在文化因素,外缘即“救亡”,内在是指中国文化游移于集体与个体之间,但对二者关系却没有清楚界定。
2023年8月10日
传统中国不存在个人、社会、国家的概念。
先秦晚期《大学》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概论,但所谓“家”“国”意国与后世有异。中国文化是没有机会从容讨论群己关系的,中国传统在理论上不趋极端,兼顾群体与个体,以获得一种平衡。
2023年9月25日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
五四运动:狭义是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的学生爱国运动。
广义是指前后若干年内的文化运动或思想运动
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为主旨,但不免杂有旧传统的成分。
五四运动的倡导者被前一时代学人所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源于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刺激,但同时也接受了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的解释。需上溯到清末明初的思想界,康有为和章炳麟。
在五四时期,康、章二人成为了保守的象征,但对新思想运动的风气,二人有创始之功。由古今之文争激发出了疑古辨伪精神,康、章诸人也直接发展了一些反传统的议论,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曾指出康以上两书对思想界的影响,第三四两项即五四的新思想运动有直接的关系(民国九年所说)。
钱宾四师论章氏《国故论衡》指出了章在对待旧传统的态度上与康基本相同,章对中国传统的态度影响胡适最大。
2023年12月12日
作者借用鲁迅的例子指出新文化运动是深厚的凭借于旧传统者的。他们首先在传统中非正统或反传统的源头上去寻找反传统反礼教的根据,新的东西依附于旧的观念,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旧格局,五四与传统之间的牵连是千丝万缕的。
作者认为传统中非正统、反正统成分在近代的兴起与西方价值的冲击有很大关系,但亦非完全被动,五四运动自另有其中国传统的根源,但绝不是西方文化的挑战。
传统“思想模式”在五四运动中所发生的作用值得研究。五四运动摧毁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秩序,但没有突破传统的格局。
全书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