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乐意说一句话,“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这句已经有顶配“委婉力”的口语,似乎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不管在什么语境里,说出来,反而会被“反认为”套路深。有时候,讲出一些不一定真但货真价实的“走心”话,心里是要迈一道槛儿的。
讲话无套路,写作有套路,来,先来两个故事:
这几天最热的新闻是女排,我很感动,也真的因女排而热泪盈眶。而我想说的不是女排,是同样在“奥运日”期间,中国的“Wings”战队在美国西雅图的“Dota 2”国际邀请赛总决赛上,一举夺魁,赢得了900多万美元的奖金。Wings战队的五位成员中最大的24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20岁。(我从来不打游戏,如果上面所说的不专业,请见谅)
另外一个也不算是故事的故事吧,在“今日头条”弹出的推送里,看到了清华大学2016本科生代表的发言。我从头认真的听到了尾,也把网友的评论随便翻了几页,略有波澜不惊的小感慨。
我想说这两个故事是因为它们的对比中能找到一些缩影。我不能以偏概全或者以少数来求证普遍真理,所以我就以我自己为例来说好了。
我有感于Wings战队的新闻,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在和其他行业的同龄人讨论职业规划和就业回顾的时候,我说我当初就职的心态挺“狂傲”的,完全不觉得工作是“压力”,因为来自于我真心付出过的一些经历上的收获,让我从底气里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尽管现在看来是绝对的片面;可是几年后的眼下反而会多了不少的惆怅和顾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经验积累的底气慢于工作的元素对年轻锐气的杀伤速度,还是现在真的变得所谓的“成熟”和“现实”。不管褒贬,总之,那种“狂傲”的心丢失了一部分。 后来我们在讨论中被问到:你所喜欢的工作状态是什么,你所向往的生活状态又是什么? 我是回答了一些,但是自己内心里知道,我的回答没那么有底气,也没那么真实。
所以我看到清华的这位小鲜肉的发言,我不禁联想到我的一些经历,当然这不是在给我自己贴金,我是无法和清华学霸相提并论的,我只是说,在把我的回想时间段往前推个5年10年,我也有过太多次这种类似的代表性“发言”。但是我必须很惭愧的讲,我现在大多只能记住那是一份“殊荣”,但是却鲜有记忆发言的内容。因为在“特定”的场合下,在“特殊”的身份下,又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说的话必须要有“高度概括意义”,有“坚定立场信念”,有“远大人生目标”。我听着这位清华同学具有标准音色的演说,和几乎没有破绽的演讲技巧,琢磨着带有历史和现代交融的深厚内容,我在想,小伙子他自己能切身领会的到底又有多少,那种民族使命感、国家复兴之梦又有多少是发自肺腑的呼喊。
于是乎,我不免自己低估一声“套路太深,情感失真”。
Wings的新闻是冷门,估计学校也不会提倡,新闻也没大肆报道。我从Youtube上翻出了他们夺冠的视频,他们有一种让我产生崇拜感的品质,它叫做——“热爱”。我们暂且不把话题铺开论述电竞对青少年成长的利与弊之类社会化的论题,单单就在电竞现场最后一刻实现夺冠的疯狂场面,和五个小将舍我其谁的霸气称雄,让我不得不去从内心里给他们点赞无数。
当“热爱”点燃兴趣,推使它达到最终实力上的突破和绽放,那这朵“烟花”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哪怕只有一刹,我坚信那一刻的美好也一定属于一辈子的记忆。
发自肺腑的“热爱”,是一种品质。而事实上我觉得这种能力在逐步的弱化,热爱可以带来偏执、带来狂野,甚至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是也正是因为热爱发自遵从自我的“内心”,所以才能让某个人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平淡无奇。
可是我发现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就在被灌输或者潜移默化的被影响着去要“迎合”一种套路,在我们还年幼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来去选择性的让自己理性的定性“我是谁”,但是外围的环境还是多多少少影响到了我们思维方式,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带有两面性的把我们催熟长大:一方面,它带给我们保护,这个保护就是让我们在一个规则条框下,用大多数人接受的方式来定义自己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它带给我们一个小恶魔,这个恶魔过一段时间回来毒打一顿那个可能是属于你自己个性的隐形天使,直到有一天,我们可能错愕的发现,那个小天使已经不见了,内心里也不会再有恶魔和天使的斗争,没有了纠结,没有了彷徨,完全在魔性的力量下,我们依然“健康”的迅速成长。
所以我发现很多工作很优秀的人,其实我并不觉得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些工作业绩并不好的人,我只是觉得他们欠缺了一些“尊从内心”的胆量,又或许,他们也已经丢失了这种气魄。我又何尝不是?在前几天一个内部答辩上,要求按评审要求去陈述一些业绩、思路、团队管理之类的科目类的陈述,以体现自己对工作的思考和这几年的收获。我其实是很认真的准备的,但是到最后,我的发言并没有按此来做,我还是说我所做的成绩可能并不是因为我才能做成,而且我认真分析可能绝大多数的原因都不是我“个人”的能力,如果说还可以,那可能只是因为我善于去“模仿”,然后在复制的时候加一些思考,然后不管结果是成或者败,我都会迅速回归一个零起点的“空杯”,带着教训和经验迅速起步下一场战役。这的确是我认为我的“法宝”,而且我还在不断的完善着这种内驱力,但是最终评委们对我这种缺乏数据性、案例性、总结性的发言给予了沉默的回应,没有问答互动。我也不知道这是属于套路,还是属于创意,还是算作真诚。但,做了,也就做了。
我之前一直认为什么事情能做在“别人的前面”,就是优势。所以当自己年轻是一种资历和底气的时候,总是想把事情做的快一些,比别人要完成的早一些。可是在这种追求速度的惯性下,又在年龄增长的自然属性下,就学不会刹车,这个时代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很难让自己“跟”的上节奏的,所以就会造成“疲于应付”的必然。我想在这个时候需要起步的必须是内心的动能,而不能一味的靠外部的驱动,否则会累,会乏,会更没有可能去迎合那个自己内心的小天使。
这几年逃离国内的环境,游离在国外,我的想法有点变得“不同”,被国内朋友老鄙视,说太“缥缈”了。但是我现在依然觉得,不管外围的环境和压力在如何变化,我需要去捡起来自己的“热爱”,要让自己的内心“躁”起来。如果说我现在还太弱势,那我希望能强大起来;如果我已经算是相对的强大,那我需要去突破极限去更强大。 这不就是奥林匹克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吗?
不知是哪里来的错觉,我还是乐观和自信的认为:这几年是一个时代的机遇,也酝酿和潜伏着似乎比前些年更大的“风险”。我要感谢我的公司赋予我这样的坚信和思路。而这个机遇下对“我”的要求,绝对不只是一种思路的遵从,一份工作的成就,我想,要“走心”地上路,唯有找到那种也许偏执、也许孤傲,也许被人指责的“孤傲”;唯有抛除表面的和谐,拒绝优雅的附和,摒弃空虚的赞赏,才能更加脚踏实地的感知这个时代变化的脉搏。
少说,多做。尽最大限度的“尊”从内心,而不是“遵”从内心,要带着尊重、尊敬、敬畏来面对自己。在即将三十岁的年纪,应该再掺和点属于十八岁的躁动。不过我也承认,我还没有那个十足的胆量做到这一步,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那份达到我预期的令我狂热的“热爱”。而所有的“向往”,必须要脚踏实地的走着路,一步一步。 这不是信念,是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