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且看华山风陵渡,再无大侠在人间。
一代武侠大师金庸离开了我们,离世前为我们留下了15部武侠作品,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是响当当的经典。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圈,金庸的大名妇孺皆知。其作品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在历史与想象之中,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之外,中医元素的应用也让读者们很好的找到一种共鸣,让一些读者在似懂非懂之间,打开了通往武侠世界的大门。
作为一名非常崇拜金老爷子中医,我尝试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去解读一下金庸武侠小说的一些关于中医的细节,进而分析一下金庸先生所要表达的一些东西。
一阳指 AND 六脉神剑
此二者武功都是大理段氏的独家武学,在《天龙八部》中,六脉神剑为少数可以对付慕容复斗转星移大法的武功。在中医学中手臂部位共有六条经络,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三阴三阳互为表里,六脉神剑之说便由此而来。段誉习练六脉神剑虽有家传,但在年少之时,人体气血尚未充盈,无法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成就。正所谓大道至简,而一阳指则是一种人生阅历的体现,看透世事后的执繁就简,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人生豁达。就像是小中医对于每一个病都要寻找合适的方药,而一些优秀的老中医却在有限的方剂之间加减变化,寥寥几味药却能轻剂起沉疴。也许金庸老爷子或许要告诉我们,真正人生并不复杂,但是我们必须要经历这种复杂,只有经历了大风大浪,才能读懂云卷云舒的意境。
九阴真经VS九阳真经
无论是九阴真经(神功),还是九阳真经(神功),在《倚天屠龙记》中都是最牛的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看似天下无敌的武功,周和张却无法单独打败隐居少林的三大武林高手,最后只能二人合作,只有在“阴阳协调”的情况下救出了金毛狮王谢逊。然而九为极数,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境界。无论是张无忌,还是周芷若,当一个人有了太多的情感纠葛,还是利益纷争,有了太多的功利心,武功的修炼自然无法达到上乘境界。当杨过的后人出现的时候,周芷若却发现一切了若云烟。就算是世俗中武功极高的张无忌,也比不上苦心钻营的朱元璋。正所谓每个人的人生,我们所苦心追求的事物总是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倒不如放下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希望,扎实的做好眼前的事情,该来的总是会来,和老顽童那样快活一世也未曾不可。
奇经八脉 AND 任督二脉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修炼武功都会提到经脉二字,无疑修炼武功要参照正常的经脉循行,如果不照此修炼就会经脉逆行,气血错乱,神智昏蒙乃至于死亡。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架空中医之后很好的提升了小说中武功的境界,将一种文化渲染的非常极致。尤其是关于奇经八脉尤其是任督二脉的描写,这里面又有非常深厚的丹道文化,如同宗教的信仰一般,不敢承认,似乎又不容否认,一个成年人没有人去在乎其中的真假;而对于一个孩提来讲,这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神话那么远,也没有现实那么近,一切都刚刚好,我们完全可以进去,又不会担心出不来。估计也有很多年轻的中医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种下了一颗学中医的种子吧。
杨过所吃的蛇胆。
杨过被郭大小姐砍断左臂之后,偶遇神雕,神雕便每日让杨过服用蛇胆解毒。中医认为蛇胆性凉,味苦甘,具有清凉明目,祛风除湿,解毒祛痱的功效。从现代医学来说,蛇胆也许是为了防止杨过发生继发感染,和抗生素的作用类似。而在此期间,杨过却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却也见到了独孤前辈的坟墓与剑冢,领悟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真谛,习得玄铁剑法。正所谓福祸相依,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番卧薪尝胆之后,杨过从某种意义上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为日后成为神雕大侠埋下了最有力道的伏笔。蛇胆,解了杨过身体里的毒,也解了许多世人的偏见留下的毒,其中的最大的功劳当是神雕莫属。
葵花宝典AND辟邪剑劈
《笑傲江湖》的主线无疑是围绕着这两部最具影响力的武学著作展开的,当一个人的心智被权力和欲望所迷惑,为了达到目的,其自然也会放弃更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岳不群式的人物在现实中是广泛存在的,为了达到目的而自我阉割的人也是有的,也许有一少部分人会在自己的压抑与阉割中获得了世俗中所理解的成功,而自己背后人性的扭曲的苦果也只能自己品尝。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未必是君子,整天脏话连篇的人也未必是小人。如果成功要以及一种人性扭曲的态度呈现,这种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要也罢。有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影射某种现实,金庸却说是探讨一种人性。人需要成功,但是更需要一种成熟。从心理学上来说,幸福来自于多个方面,心理健康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在徐克根据《笑傲江湖》改写的电影中有这么一段描写,令狐冲打开《葵花宝典》,翻到了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不必自宫,也能成功”几个字,也许是对金庸小说原著的一种升华吧,在讽刺和嘲笑之间 给人以一种唏嘘惋惜之感。
每个年龄段阅读金庸的小说,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小的时候读金庸,最喜欢小说中的天马行空的武功,后来读懂了金庸小说中缠绵悱恻的爱情,再后来读懂了金庸小说中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曾经有人批判金庸肤浅,哪怕是今天也有人批判金庸。其实在笔者看来金庸的武侠仅仅是一个载体,一个老少皆宜的载体,你若无趣,完全可以拿金庸的小说当作一种娱乐;你若有趣,便可在笔墨之间去寻找老爷子留下的情感和态度。我也不会觉得一个会办报社写文章的老者,他写出的小说会多么的肤浅。正如鲁迅评价红楼梦所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际,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却与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这大抵是每一个优秀作品的共性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是一名医生,我却从老爷子对于医事的描写中读出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