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saas产品在15年中的时候突然大火,其实07年前阿里就已经在做B2B的业务,渗透到管理后台。而现在来挑战这个垂直行业,因为看到大量在做这些产品的互联网公司基本基于一个横向的突破口发力,比如去年很火的找X网,对店家业务渗透不大,好处在于不用大量投入人力,但不会形成行业的壁垒,随时都会被竞争对手切掉。所以当时在做商家版的saas PC & APP。
调研过在美发行业排行前一二的盛传和博卡,他们有十几年的行业经验,系统十分个性化,部署在本地,有很强的品牌基因。而美丽加之前做社区,有社交和媒体基因。所以我们启动了”千店计划“四部曲:拓展、运维、补贴、预购卡。主要流程:
(1)入店推荐、推广会议、大客户合作
(2)录入顾客资料、护理卡项设置、专业拍照装修、系统使用培训
(3)扫描支付补贴、APP支付补贴、分享补贴、线下交易转化、调动员工积极性完成店面活跃
(4)提升店面业绩、激活沉默用户、留住不开卡用户、吸引散客消费、全线上交易、解决C端用户痛点、形成宣传口碑
简单说来,对线下推广、运营、活动、新模式设计了针对商家管理店务顾客和针对顾客的通卡模式。
一个刚开始经营的店家就可以免费拥有这样的系统,我们还提供上门安装,信息初始化,使用培训,行业指导服务。通过我们梳理的业务模式,等同于免费享受了大型品牌连锁的代理经营服务,品牌可以自己持有,自由选择供应商降低成本,这是第一个打动店老板的话术。
提出这样方案之后,但是很多人质疑,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你们是做互联网的吗?这不是传统软件的变相玩法,企业咨询嘛对不对?(白眼,听过salesforce 不是这样的方式?阿里不是需要强大的几万中国供应商销售团队?airbnb也需要帮忙拍照的不是?美团也一万多地推?)
口角之争之外还需要投入的计划,产品研发和线下地推、线上运营紧密配合。当时算了一下一个拓展一周能开5-6家店和一个运维一个月能活跃8-10家。计算下来需要”千店活跃万店的目标“需要投入个1500W,加上大型活动和线上运营经费,厚着脸皮和ceo申请了1900(心机不要到2000W,最多就1999)
产品方案和架构
很多产品经理喜欢天马行空自high自己的点子很棒,做商业产品更多的是关注运营和线下,实际上更多的是需要配合运营和地推去开展计划,所以在我的团队里面,要求各产品经理是懂业务和市场的,否则就沦为帮大家画图的传话筒,有时候甚至需要去引导销售的话术。
在最开始确认的几个关键卖点去确定产品架构:
(1)基础:管理业务、员工、快捷查询顾客、快速收银买单、自动化工资计算、产品库存与售卖管理
(2)增值:消费短信提醒、短信群发、店铺财务预算,实时负债管理
(3)拓展:线上预约,消费点评、达人营销、社交营销
总结起来是业务框架,顺应的是工作流,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框架是最难以突破的,传统的软件设计个性化太强,业务庞大到十分恐怖,但改造成云的方式,这意味着需要兼顾服务端业务处理和前端的调用对网络的依赖,对业务横向简洁通用梳理要求和引导。比如在工资计算这条产品业务上市极为头疼的,鉴于传统的业务模式计费分为手工提成和销售提成,可以按比例和固定,需要区分不同级别的员工,同时兼顾应用到售卖项目、服务项目、售卖兼服务项目。相乘起来就90多个场景,还可以支持临时修改。所以好的产品经理在这样时候会发挥出对架构设计的优势,确定为配置服务、配置角色、收银可修改、同步工资表的步骤,每个步骤选择2-4个选项,计算也就十二种可能,极大减轻测试和研发的大量加班的几率。
线下地推
强工具的产品是十分需要线上的活动和地推去推,抓住上面提到的几个卖点,给地推去培训产品功能和话术,避免开发出来和销售产生极大差距。幸运的是团队里面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每周城市经理都会从每个地推中反馈开店和拓展的问题,包括每个产品功能客户的接受程度,优化的意见,潜在需求几个维度,每周都和CEO、地推总监review,产品确定优先级和研发计划进度,载反馈给地推人员,形成很好的问题搜集反馈机制,能够排上大项目的建议,还有和CEO单独共餐的机会,让地推也很有成就感,产品除了对数据之外,自己设计的功能效果也十分清楚用户的真实反馈,甚至能够记住一些店家,培养产品感觉。
线上运营
除此之外,需要在半年之内达到1000家活跃店铺,线上客服日常去回访种子用户使用情况,计划了季度的美业大赛活动,一方面表示对对方表示重视,另一方面统计的积分排行来把控店家对系统的粘度,做排名区分好坏,让落后的运营向好的店家看齐,同事提供增值的系统培训服务,甚至是考试体系,为每季度美业大赛评奖的参考。而回访的问题和排行都均成为产品保证月活跃和新增基础上的分解目标。
上述均形成了产品的需求池,产品团队用teambition来管理需求,不管是YY出来的还是线下搜集的,地推反馈的,CEO要求的。。。里面汇集到产品的方向和节奏里,然后突然发现,很多计划中,画好原型的,设计稿出来却灭有投入的流失需求有多少。定期来做产品review,这对产品在方向和某个功能价值上的进退总结十分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