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一个12岁的犹太男孩,独自在危险的隔离区艰难的生存下来,坚守这心中的信念——爸爸一定会来!他来到鸟儿街78号,在这里找到一个非常隐蔽的藏身之处,不是地下而是高处阁楼间。在这里,他为了食物被粗暴的对待,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他遇到了好心的波兰联络人鲍莱克,救了两个起义青年弗瑞迪和亨瑞克,为了给亨瑞克治病,他冒死去找医生来,在这里,他喜欢上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丝塔莎,和她度过了寥寥数次的美妙时光。
有很多次,他可以离开,但是他没有,他独自忍耐、等待,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继续忍耐、等待,因为“我不允许自己有一刻的怀疑。就是这样的信念在支撑着我活下去”,信念,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只要你一直不放弃,奇迹一定会到来。小说的最后圆满了,爸爸终于来了,“过去了将近5个月,所以我猜自己一定是长大了。就这些?不,他说,不是的。5个月前我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孩子,而现在看起来则像是个男子汉啦”。
从男孩,到男子汉,犹太男孩在战争险境智慧而勇敢的活了下来,这代表了什么?喻示着什么呢?犹太民族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令人赞叹,从阿莱克斯身上,我们看到二战时期犹太人聪明、冷静、善于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他们在民族灭亡之际心怀勇气和热情,一代代犹太人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阿莱克斯每每陷入抉择和困难时,耳边总回想起父母的忠告,而他会权衡父母的言论做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本书,像跟着12岁的犹太男孩身处战争的可怕旋涡之中一样,稍不留神,这个小主人公可能就会被德国兵发现抓起来或射杀,或被某个波兰人举报。但无论如何艰难,阿莱克斯展现给我们的是缜密的思考和独立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能力。
“我提醒了一下自己,试着去找一幅梯子,将那些碎石清理掉。一个藏身的地方本该是有紧急出口的。”
“我选择了那间离出入口最近的储藏室,借助一个破麻袋将它打扫了一遍,把我全部的家当都放了进去。如果爸爸叫我,我从这里保准能听得见。”
“我待在原地,一直待到晚上。现在我知道了,我的藏身处还不够好。我第一次开始考虑这幢楼房后面悬在废墟顶上的破烂不堪的三楼。要是我会飞的话该有多好,那会是个完美的地方。”
“我开始考虑绳子的问题。嘿,这方面我可是一个专家啊!就在这个时候,我打起了绳梯的主意。我可以顺着绳梯爬上去之后就将它拉上去,这样也就没人知道我在那里了。谁能待在压根就没法上去的废墟的阁楼里呢?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上去将绳梯拴牢。我不得不先造一个木梯子,一个很高的木梯子......”
“除了做梯子要用的粗绳索之外,我还需要一根长长的细绳子,在它的一头拴上石头,扔进三楼的窗户。一开始,我可能无法成功,但早晚能行。白天不行,我只在晚上做。”
妈妈下落不明,爸爸被德国兵带走了,一个男孩在德国兵没日没夜的搜索中,能做什么呢?除了绝望和哭泣,就是等死吧。当然不是,离开爸爸之后,阿莱克斯的生活,是通过这样大段大段的内心描述完成的,这个男孩不停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唯一不灭的信念就是“等爸爸来”,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挡他好好活着“等爸爸来”。我们从未看到这个孩子轻易放弃,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我们看到这个孩子身上令人敬畏的勇敢和坚韧:我就是要保护好自己,我就是活着,我就是要等爸爸。
起初藏身于地窖,德国兵来过一次后,他警觉的发现此地不可就留,于是制定“移民”计划,找绳子、做梯子、建设空中藏身处、安放食物、设计紧急出口......做这些事的过程,是让这个男孩变强大的过程。
“战争的由来——犹太儿童乃至整个民族的希望和信念——战争的反思”顺着这个结构去思考整本书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不是合适呢?
(资料:德军对犹太民族的种族清洗绝对是二战中最血腥的暴行。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波兰生活着350万犹太人,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犹太人聚集地,然而当战争结束时,这个数字只有30万,相当于每12个犹太人中只有1人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