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闯关打怪一样,终于读到了张德芬老师的最后一本灵修书《爱到极致是放手》。
这本书和《重遇未知的自己》一样,篇幅都比较短,通俗易懂,但更侧重理论,故事性较弱。
说实话,此书的前半部分在表达上很啰嗦,而且跟前几本书上重复的内容较多。
但还是有一句话“刺”到了我——有些人投入公益事业,借由帮助他人来逃避自己的痛苦。
看到这句话,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被击中了。这才敢去回想和面对自己当初做公益的初心。
那时,父亲刚去世没多久。父亲走了,我感觉自己的天塌了。悲痛至极,一度想随之而去。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都是在被窝里以泪洗面,哭着睡着的。
但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培养的这么优秀(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现在说出来竟有些不好意思),死了多可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能如此对待自己的身体。就算有不好的打算,也不能白白浪费了这身体和这脑袋瓜,必须“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死得其所。
再说了,我还有一个没完成的梦想呢,说不定可以实现,这样就算离开人世,也没有遗憾了。
而这颗梦想的种子要追溯到08年汶川地震,我很想去支援,奈何年龄太小,不现实,就只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捐了去。
那时,我就在心里暗自下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要去四川帮助那些地震后需要帮助的人,比较好实现的就是支教。
可从厦门到四川,可不是一次容易的搬迁。而且,即使心里豁出去了,也是会比较害怕被拐骗,如果被坏人伤了害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犹犹豫豫的我,这时想起几年前一个网友曾跟我说,做公益不一定非要去四川,也不一定非要帮助地震灾民。平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帮助他人,也是好的。
这我才慢慢走进了厦门的公益,遇见了我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和同事。
表面上,是我在照顾孩子们的成长,实际上,孩子们的爱也反射回来帮我做了疗愈,再加上同事们对我爱护有加,让我的痛苦变成了甜蜜。
走进公益之后,我走入了更广阔的天地,心宽了,又开始对生活充满希望。
而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注意到一点,就是,父亲走后,我之所以会有随之而去的想法,是因为我把“孝顺他”当成了我那阶段最重要的事情。
我总是习惯性地把“别人”放在首位,从不懂得多爱爱自己。而当这个“别人”不存在时,我便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心中的目标大厦一下子就坍塌了。
我错把“爱别人”当成了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总是寄希望于他人。个人悲欢自然由不得自己,而是由着他人“掌控”。
当我慢慢把视线放到自己身上,多和自己在一起,多爱自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自在多了。
此书的后半部分还是很精彩的,着重讲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跟父母的关系,有些观点非常新颖,讲述也很到位,给了我很多思考。
读完,我又重新审视了一下目前的自己以及我的亲密关系。
我看到了我原生家庭的问题,其实我一直都知道,只是不像现在这样清晰。我也一直试着去坦然面对、去接受,但心里有个地方偶尔还是会感觉空洞。
有时,觉得父母给我的安全感很足,有时,想到童年的一些不愉快,又脆弱的什么都经不得。
我知道,这便是我的功课。可能会伴随我的一生,但我不再害怕。早晚有一天,我会彻底放下。
对育儿,我其实是充满信心的。但发现,实操和理论之间还是有距离的,有了小甜甜之后,我担心我可能做不到那么理智,很害怕自己也会像有些人一样去宠溺孩子,怕害了孩子。
我这样是“明知故犯”型,最要不得,也是我最不愿看见的景象。希望自己做一名合格的母亲,爱子有道。
本来,我以为我的亲密关系是没问题的。可在读了此书之后,我看见了我们夫妻之间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或许本就存在,只不过在小甜甜出生之后,被放大了,便暴露无遗。
有些是我选择逃避的,有些是我故意忽略的。而当境况改变,有情绪时,小问题就变成了大问题。
我知道,我必须找夫君好好谈一谈了,不带任何的指责和批判。而重点是,我自己必须先做出改变。
调整好心态,首当其冲,其次,控制好情绪。重新让爱自然流动。这样相处起来,便舒服自在多了。
剩下的,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了。冒昧地问一句,今天,你更爱自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