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有人劝你,有人教导你,你好好听了吗?
如果对方给你的教导和建议,是基于为你的利益考虑,那么,你真应该好好听。
冒着被说成大俗人的风险,我还是举一个马云的例子吧。
马云12岁那年,有一节课上,地理老师说,有一次在西湖边上,几个外国人询问她中国地理,因为自己英语很好,所以对答如流。
地理老师总结说,你们要学好地理,更要学好英语,不然当有外国人问你的时候,你会给中国人丢脸的。
马云由此发奋,开始了他的英语学习之旅。
上完那一节地理课后,一回家,马云就花6毛多钱,买了个收音机,开始每天听英文广播,坚持不懈。那一年,马云刚满12岁。
12岁才开始学英语并不是很早,但是,只要开始学,120岁也不晚。
马云经常去西湖边老外多的地方,凑上去和那些外国人讲英语,不为别的,就是和老外练口语,有时也会充当一下英语导游。
学英语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怕”字——怕丢脸不敢说,怕丢脸不敢大声说。马云就是借着这种“厚脸皮”精神,借着不怕出丑的大无畏精神,一有机会就在街上逮着外国人开练英语。
16岁时,马云在西湖边练英语时结识了来中国旅游的澳大利亚人肯·莫利一家,肯·莫利的儿子大卫跟马云成为朋友,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大卫把马云介绍给了他的家人,肯·莫利先生跟马云交谈之后,认为这个人以后必定有大作为,所以很欣赏马云。
在一封马云与大卫的信件里,字里行间中展现了他的自信和对他人的尊重,这可以得出为什么肯·莫利先生一家愿意继续跟这个孩子保持往来。
5年后的1985年,马云受邀前往肯·莫利的家乡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旅行。正是那次29天的澳洲之旅,让马云打开了眼界,对世界有了不一样的思考,还使马云塑造了一颗帮助他人的心。他想成为像肯·莫利一样乐于助人的人,对于那些自己不认识的陌生人也能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这可以看出肯·莫利对马云的影响非常大。
对于肯·莫利一家,马云始终没有忘记。马云在一所澳大利亚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并将奖学金命名为Ma-Morley奖学金计划,并投入了2600万澳元到奖学金计划中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首次落榜,数学只得了1分。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数学考了89分,但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由于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后来,他毕业成为英文教师。
马云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而且他是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
后来,这位“杭州最棒的英语老师”因为英语好的原因,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债没讨成,却促成了他与互联网的姻缘。
时间轴是这样的:
马云创办了互联网企业,因为他在绝大多数国人还不知道互联网这回事儿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互联网。
马云之所以能够较早地接触并了解到互联网,是因为他去了美国。
之所以去了美国,是因为当了英语教师。因为大方大胆的个性,所以是著名的英语教师。
之所以是英语教师,是因为考上了英语专业。
之所以考上了英语专业,是因为英语好。
之所以英语好,是因为学英语。
因为学英语,遇到了澳大利亚人肯·莫利先生一家。
之所以学英语,是因为,12岁时,地理老师上课时,告诉学生们要学好英语。
重要的是,马云把老师的话听进去了。
恐怕,当时全班同学中,只有马云,真的把地理老师的话听进心里了,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
也许有人会说,关键是澳大利亚那一家人太好了。可是,不听老师的话学英语,不去杭州公园练英语,澳大利亚那一家人在公园里等到地老天荒,也等不到在家里蹲的马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