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姐,发生什么事了?”
“什么什么事?”
“你在群里说的那个。”
“哦,你去搜索一下‘南邮研究生跳楼’。”
“噢……”
“我知道的好多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因为读研读博摊上了不好的导师,日子过得很纠结。师弟,咱们能到了赵老师的门下,实在是运气太好了,所以你要好好听讲,好好珍惜啊。”
“嗯,我会的。对了师姐,你不是说要写篇文来夸赵老师吗,什么时候写啊?”
“现在。”
一、“你为什么想研究方言学?”
第一次见到赵老师,是2012年的春天。
考研的分数出来了,我考得还不错,进复试肯定没问题了。按照惯例,自然要提前联系导师。仗着本科本校的优势,我在另一位相熟的女教授的引荐下,认识了赵老师。
方言研究所里。初次见面,短暂的寒暄之后,赵老师问了我第一个严肃的问题:
“你为什么想研究方言学?”
“因为我喜欢方言,想保护方言!”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呢?”
“因为我看到老家好多人已经不喜欢说方言了,好多小孩子也不会说方言了,大家都觉得说普通话很潮,我觉得很难过……”我几乎是拳头紧攒眼含热泪内心无比激动地说了这番话。
“噢,这样啊。”赵老师点了根烟,微微颔了颔首,眼里却露出一丝微妙的神情(直到我读研一年后,知道了“挽救方言”是个多么假大空的事儿,回想起来,才意会到赵老师当初的神情其实是“年轻人,图样啊”的意味)。
之后,我问赵老师,作为进入我们这个领域的准备,需要提前读些什么书。本以为他会给我列出一长串的书单(因为别人的导师都是那样的),没想到他却说:“有空的话,去预习一读《音韵学讲义》就好啦。唐作藩的《音韵学教程》也可以配合看看。”
“嗯,没其他的了吗?”我愣了一下。
“暂时这样就可以了。”他大概看出了我的疑惑,又解释道:“看书不要只求数量,现在很多人写的书和文章都是乱七八糟的,乱看还不如不看。特别是对于你这种还没入门的,首先有打好基础的意识才是。方言研究的基础就是音韵,其他的以后再说。”
“好的老师,我明白了!”我使劲点点头,心想:明明办公室三面墙都是满满的书架,却竟然不用书单装逼, 这位老师好有个性!我好喜欢他!
末了,他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方言调查字表》,递给我:“这是我们专业必备的工具书,这本送给你啦。”
“啊,谢谢老师!”我高兴地接过来。
这是方言学界的传统,每个进入汉语方言研究领域的人,第一本《方言调查字表》通常都是自己的导师赠送的。赵老师送我字表,也就是意味着,他愿意接收我到他的门下啦!
……
三年后,毕业前夕,我跟当初引荐我的那位女教授吃了个饭。她告诉我:“当初我推荐你去找赵老师,不仅仅是因为他学问高,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他的人品也好。现在学术圈里作风不正的老师为数不少,对学生影响很坏,特别是你们女学生,你懂的。”
“嗯,我懂。老师,谢谢您!”
真的,非常非常感谢。
二、“我从来没有鄙视过你们中的任何人啊!”
赵老师的学术水平很高,发表专著、论文无数,评上博导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学界内很有名气。
学术成就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平时除了给学生上课之外,赵老师还担任了学校的行政职务,为了挤出时间来进行学术研究,他几乎每天都会在办公室呆到晚上十点以后——相当于上自习啊!而每年的寒暑假,赵老师几乎都是奔波全国各地做田野调查——乃们不要以为田野调查是唱着山歌去踏青,鸟不拉屎的山旮旯和奇葩的发音人有时能把人折磨死!
而且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做完要做的工作,不会强迫学生去给他当苦力;相反,很多时候都是学生自己的调查完不成、论文写不出来,还得麻烦他带着去做,而他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再忙也抽出时间去了——我弄毕业论文的时候就是这样,死皮赖脸地求赵老师到我老家呆了一个星期,基本上语音记录的所有工作都是他来完成的,最后论文的框架也是他给的,否则像我这样的学渣大概毕业都成问题吧【望天。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段话——“一位教授,自己年轻时苦心学术手不释卷,成名后却几乎不怎么管束学生,就是因为根本不相信别人能窥其堂奥,所以明知有些弟子就是在混日子等毕业,也能心平气和厚德载物。‘你们懂什么学问?随便写写就得啦’,这种‘不跟你较真’的深切鄙视,才是宽容大度的前提。”我把它转到朋友圈并艾特了所有同门:“快看快看,这说的不就是咱赵老师吗!”
大伙儿纷纷表示赞同。然而赵老师看到之后,却表示很委屈,弱弱地留言道:“我可从来没有鄙视过你们中的任何人啊。”
哈哈,老师呀,此“鄙视”非彼“鄙视”,这是在夸您呐!
三、“做学问也只不过是谋生的技能罢了”
赵老师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实践到了极致。他自己是个学霸,但并不强求学生们都要跟着他科研的道路上狂奔。虽然他也时常教育我们“要趁学生时代好好学习,多学些东西,以后才不会后悔”,但基本上不会干涉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那些有意向在学术上进行深造、需要细致的指导和帮助的学生(比如那些有强烈读博意愿的同门),赵老师会尽心尽力地促成其在科研方面的发展;对于那些志不在于学术而只是想混毕业的学生(比如我),只要平时上课和作业还过得去,赵老师会努力保证其顺利毕业——从带着我们做调查,三番五次修改我们的论文,到最后的答辩现场上亲自大开嘴炮来维护自己学生……
也许有学霸会说:“嘁,不敦促所有人好好学习的,哪里算是什么好老师?”然而我觉得,因材施教、不强迫学生的,才是好老师。念到研究生的都是成年人了,难道还要导师画好道路押着走吗?
赵老师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所有学生放羊,只是后来看清了学生们的个性不同,才任其自由发展。研一的时候我因为心态不稳,音韵学的知识没有好好学,考试考得很差,还被他严肃教育过一番。只是后来我非要把自己混成了学渣……啊,老师,我对不起你。
而到了要写毕业开题的时候,赵老师对我们说:“我希望你们能够尽早写出初稿来,并非我着急要你们交,而是不希望你们拖得越久越难办,到后面影响了找工作的心情。”他这么一说,我们大家自然明白了道理,就哧溜哧溜地写去了。
赵老师曾经说过一番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人在这世上,不求取得多少高大上的成就,而是首先要能够谋生立足,“对于我来说,做学问也不过是谋生的技能罢了……当然啦,我还挺喜欢方言这个领域和教师这份工作的。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以后估计也不会继续搞方言了,但是一定要有谋生的法子,能从事喜欢的工作就最好。”
我们毕业那年,赵老师已经做到了学院院长的职务。那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到了四五月份还有很多人没签下工作。我问过赵老师:“大家的就业情况不好的话,会对老师您有影响吗?”他说:“对我个人的工作没有什么影响,但对我的心情影响很大啊。”
为了毕业和就业,2015年是我们几个压力山大的一年;为了缓解大家的压力,2015年也成了赵老师请客吃饭喝酒频率极高的一年。
所以接下来要说说喝酒的事儿。
四、“女孩子,不要在陌生人面前喝大。”
赵老师嗜酒,据他自己说,就算自己一个人在家吃饭,每顿也必喝二两。他也很喜欢请学生们吃饭喝酒,经常是:
“新学期到了,大家都返校了吗?今晚一起去吃饭吧!”
“今年新收的师弟师妹来了,大家互相认识一下,今晚一起去吃饭吧!”
“今天大家帮忙搬书,辛苦了,放学后大家一起去吃饭吧!”
“今天是咱XXX的生日,我们大家聚聚,放学后一起吃饭吧!”
“你们XX师兄顺利毕业了,我们欢送一下他,今晚大家一起吃饭吧!”
“来进修的XXX老师结束培训了,我们欢送一下她,今晚大家一起吃饭吧!”
“明天是中秋(端午、元旦),今晚大家一起吃个饭吧!”
“这学期快要结束了,放学后大家一起吃个饭吧!”
“过两天就要开题了,为了预祝开题顺利,今晚大家一起去吃饭吧!”
……
不同于理工科的师徒关系,我们从不把导师称为“老板”,因为我们根本没帮导师干过什么活儿。导师掏腰包请我们吃饭,完全是自发自愿。不同于某些直到毕业都没在一起吃过一顿饭的师门,我们师门几乎每个学期都会聚餐好多次,学校里的“翠庭食府”都已经默认赵老师为VIP顾客了。而且赵老师很擅长点菜,抓住每个人的食性点得又快又准,从不会翻着菜单犹犹豫豫,令人叹为观止——以致我们师门的女孩子从此以后都极其鄙视点菜速度水平低下的男人。
因为专业的关系,师门里女生比较多,有时候师兄师弟不在场,没有人能陪赵老师尽兴地大喝。但他表示没关系,即便自斟自酌照样乐在其中。我们这些人跟着他三年,许多是原本不会喝酒的,渐渐也能够喝一点儿了,大概也算是学生时期的收获之一吧。
赵老师是海量,我们从来没见他喝醉过。而且酒品极好,很少在酒桌上吹牛皮说胡话。有时候师门聚餐结束已经是晚上八九点,我们一群丫头小子头重脚轻醉醺醺地走回宿舍;而赵老师往往面不改色,健步走回办公室加班……实在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是,他也不忘教育我们:“虽然你们现在都能喝一点儿了,但是要注意,特别是女孩子,不要在陌生人面前喝大。”
毕业工作后,有一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跟喝酒有关的状态,赵老师看见后说:“嗯,T哥确实不要再暴露自己的酒量了,毕竟要考虑找对象啦。”
“赵老师,你再叫我T哥,我就真的找不到对象了!”我在回复栏里输入这句话,想了想,还是笑着删掉了。
五、“当初你们四个都说要读博的……”
2015年6月,我、彦子、秀秀、小婕,毕业了。
“当初你们四个人都说要读博的……唉。”毕业宴上,赵老师叹了一口气,悠悠地说道。
啊,三年前,我们四个确实都下过这样的决心,踟躇满志信誓旦旦;然而三年后,只有彦子一个人即将奔赴米国深造,我们另外三个都逃离了学术圈,各自为五斗米庸碌了。
“老师,您会对我们失望吗?”
“不会啊,人各有志嘛。”赵老师呵呵一笑,端起酒杯:“来,祝大家前程似锦!”
……
转眼间,已经毕业大半年了。回想起读研的三年时光,虽然不敢说在学术上有多大长进,但是却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我能确定,那三年里我过得非常非常开心。这大概就足够了吧。
“赵老师,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