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是为了更好的翱翔。
有人说,20岁找工作靠学历,25岁找工作靠履历,30岁找工作看人力,话粗理不糙。刚毕业的时候,好的学校的学生能进BAT,普通学校进小公司,这是第一个分水岭。到了25岁,大家都已经有初步的工作经验了,也区分出行业和职责了,就看在工作岗位上是怎么积累的。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刚毕业出来就直接进了SAP,而我进了一个小公司。小公司啥都做,过了几年我对于整个网站的所有环节都接触乃至实操过了,而我那位同学还是在做他的水晶报表,然后他选择自主创业,我选择向上发展。到了30岁,我们作为一个工作经验7、8年的人,在部分岗位的竞争优势还不如工作2、3年的人。因为基础的事情都需要人做,而高端经验则只能往高层次发展,但是高层次的岗位就开始变少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力互助了,基于你之前的素养和口碑,那你的人脉对你的认可就会给你带来就业机会,甚至于机遇,不管是一起创业,还是他们公司有个位置,这些都好过你在市面上去投简历,因为只要进入招聘环节,如何拥有一个面试机会,这是非常头疼的事情。你需要沉默期去调整和补充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不管如何,你都有可能面临一个沉默期,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终将面对。
最开始,我想确定的是你进入沉默期的原因是什么?有些是因为加班太凶了,需要休息一下;有些是因为公司业务重组,不是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些是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有些则是单纯的不喜欢自己的同事;我一个朋友在上家公司就比较悲伤,他所在的公司,老板不会表扬!无论他做得有多认真,结果都会在任何一个可能的环节被怼飞。任务提前完成了,没有夸奖,但是老板发现他有一个错别字,然后怼了半小时。有人说怎么那么娇气,做错还不能说啊?是是是,我们不否认过错,但是做得对的地方也需要一声鼓励啊。人是需要被肯定的,不然会长期低气压,慢慢的还会觉得不管怎么做都不对。他当时就处于这种自我怀疑的状态,然后我们劝他离职休息一下,他又怕找不到工作了。呃,这里要说一下,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重新开始的。最后我们还是成功的劝离了,至少现在的他比以前自信多了,每天跟我们讨论的也不再是老板如何怼飞他的事情。另外一个同事则是加班太凶了,基本一天13个小时以上,每天跟我们说要猝死了,然后他也想离职。沉默期是你每一次遭遇挫折后期盼的退路。
一个家庭的生活品质要看你的职务性收入和财务性收入,当你的家庭都是职务性收入的时候,你的抗风险能力就很差,也就意味着你怕离职,当你两个收入实现1:1的时候就能达到财务自由。如果你有想去看看世界的能力,那可以进入沉默期;如果没有,那还是在职场上逐步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吧。那扪心自问完原因以后我们可以计算一下沉默期的时长。很简单,按照创业泳道的算法,你沉默预算有多少钱,然后平均每月生活支出多少钱,计算一下就知道你能沉几个月了。确定了就离吧,当然你也可以在职场上度过,那就不是沉默期,而是过渡期,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我们可以把他当成一件事,只是侧重点会不一样。先知道了沉默期的长短,你才能安排不同的事项去调整修补自己。
我们不是富二代,我们需要工作,所以沉默期不要每天睡得天昏地暗的,还美其名曰享受生活,我们还是要积极一点,为了下一个目标内努力奋斗。之所以前面强调的探寻进入职业沉默期的原因,只有知道原因,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的规划。就象我们有时候忙于工作,一直低头都忘记抬头看看周围的世界,等抬起头的时候已经世界变样了。有时,适当的沉默反省,更能走得端庄从容。现在的我,工作十年了,忽然感觉到了茫然无措,之前想的是五年到高级,十年到经理,然后呢,混吃等死?人生需要下一个奋斗的目标,而我还没有想好。那就先从自己的兴趣着手,挑能实现的进行,那我喜欢合成智能,那就往这个方向上去走。
我是这样子实施的,首先,定义我的沉默期时长,在我弹尽粮绝前的2/3时间是我的沉默期,这样我才能稍微从容的面对deadline的到来。其次我要确定这个期限内的目标,比方说了解人工智能领域,并简单应用设计一个产品,或者是学会插花。人要有目标才能过的充实,不然每天无所事事的那沉默就会变成沉沦了。再次是为了这个目标制定执行计划,接着就是行动和检查了,典型的戴明环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求职不能因为其他事情而中断,保证每天的求职频率和查看时间,可以用平常心去面对,如果能入职,那就用心的去工作,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那就继续沉淀自己的能力。保持乐观,让沉默期活出精彩而不是压力。
这个世界的美好,值得你用心去感受。